![]() |
|
|||
吳興(湛江)
筆者派駐農村搞扶貧開發。駐村期間,恰好村委會有一位年輕人,在他的協助下,各項工作開展得比較好。相比而言,隔壁村一位駐村幹部,就沒有我這麼好運,由於村委會清一色老幹部,工作上遇到了不少麻煩。一次,這個年輕人向我大吐苦水,說村幹部不會普通話,溝通困難;村幹部不懂電腦,辦公現代化全靠他;村幹部文化程度低,連簡單報告都寫不好,云云。聽了此君一番話,筆者深切地認爲,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太需要年輕的村幹部了!
首先,改革開放這麼多年,農村早已不是封閉的單元,外地人到農村、工作、經商和投資比比皆是。外地人進村,首先接觸的就是村幹部。試想。一個操普通話的外地人遇到一個說土話的村幹部,一邊說一邊比劃,半天也說不清楚,這是多麼滑稽,這樣又怎麼可能留住人才、項目和資金呢?其次,隨着電腦和網絡普及到了鄉村,村委會辦公現代化提上了日程。筆者就曾見到,在一些村莊,由於沒有人懂操作,上級下撥的現代化辦公用品孤零零成了擺設,久而久之不用,就成了一堆廢銅爛鐵。也許有人會說,對上了年紀的村幹部開展電腦技能培訓啊!可我要說,對那些拖兒帶孫,家裏瑣事一大堆的大齡村幹部開展技能培訓,效果一定不佳。再次,農村是個大舞臺,最能鍛鍊個人才幹,年輕村幹部一定大有所爲。那些經受過鍛鍊的優秀年輕村幹部將爲鄉鎮乃至各級政府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
不可否認,現在農村環境差,工資待遇低,年輕人都不願留在村裏,導致農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平均年齡偏大。近些年,國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啓動了“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政策,引導年輕人才到基層去,爲農村注入新鮮的血液。但是,年輕村幹部數量還是有限,遠遠滿足不了農村迫切的需求。因此,選拔和培養年輕“村官”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增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