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日見報的《人民日報》刊登署名“本報評論部”的評論《立足國情循序漸進》。特摘登如下:
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不僅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我們認識中國改革的必答課題。任何成功的改革,都不是主觀臆想的結果,而必須在既定的現實生活中展開。如果沒有對現實國情的關照,就無所謂改革;同樣,如果不能從具體實際出發,也就不會有成功的改革。
改革是當今中國最鮮明的特徵,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今天中國改革所處的歷史方位,已經今非昔比;今天中國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攻堅克難。
從一開始,中國改革就走了一條從實際出發的漸進改革之路。中國改革的歷程遵循的是先易後難的務實路線,謀取的是由點及面的穩步推展。
以政治體制改革爲例,30多年來,我們廢除了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精簡機構,推進了機構改革;建立了國家公務員制度,提升了公務員隊伍素質;實行基層羣衆自治,擴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渠道;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完善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這些改革無不是針對具體問題,求真務實的鮮明特徵,使得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事實證明,這樣的改革不會一蹴而就,盡善盡美,卻避免了社會動盪,保持了中國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正如許多中外學者所分析的,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改革過程的漸進性,確保改革始終在“可駕馭的環境中”進行,這樣的經驗彌足珍貴——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對於十多億人民的社會福祉來說,沒有比穩定更重要的了。
當然,循着這一路徑我們也要看到,在先易後難的改革次序選擇戰略下,改革的骨頭必定“越來越難啃”。一方面,我們不能對矛盾問題視而不見、畏首畏尾、消極停滯。另一方面,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搞改革,也需要格外審慎、穩妥推進。在當代中國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的大環境下,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積極穩妥的改革思路,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這是中國所有改革的一條底線,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