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街談巷議
獵德村中小學由獵德村出地兼出資5000萬元建設,建成後產權移交天河區教育局,學校更名爲“廣州市天河外國語學校”,有近百年曆史的獵德小學將從地球上消失。面對村民的抗議,教育局解釋說該校爲公辦非貴族學校,允許村民子弟入學。
真是答非所問。村民要的是學校,有了自己的學校還稀罕每年那幾十個學位?再說獵德村民有天河區戶籍,天河區提供學位乃職責所在,不能作交換條件。產權轉移的根據僅僅是一份文件,文件又不是法律,法律還可能違反上位法而無效,自然法是最高法則。獵德村出錢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的學校,理當歸獵德村所有,這就是自然法則。
產權變更也就算了,連名都不留下,做得夠絕。天河之名源自天河村,跟獵德村說不定祖上結過仇,比鄰而居爭田爭水在所難免。天河之名被區借走之後,名氣大了,但是犧牲了辨識度,如今問路人天河村在哪裏,知道的恐怕不多。外國語學校也是氾濫成災,兩個濫用的詞組合在一起很難記住。丟棄獵德之名,對村民是蠻橫,對廣州是敗家,對新業主則是愚弄。
獵德學校有優越硬件、有百年無形資產又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只要產權明晰,辦學權有保障,以其文化底蘊,獵德學校說不定可以辦成名校,甚至辦成獵德村的“貴族學校”。有些人有眼不識真古董、真文化,所以他們非要辦個外國語學校。
珠江新城是廣州人的CBD,政府辦一所廣州話學校還差不多,拿公帑替外國辦學說不過去,又不是殖民地。在廣州定居的外國人來源複雜,替哪些國辦學呢?膚色上能看出來的,斯瓦希里語、印地語、烏爾都語不能少,膚色上看不出來的,越南語、菲律賓語是不是也該有。只不過人家有心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質的,不會把小孩送入中國的公辦學校。既然送入公辦學校,當然是希望下一代學好漢語、粵語,以便融入中國人社會,就好像華僑和留學生在外國要學當地語言。
拿公帑辦外國語學校,涉嫌崇洋媚外。雖然中國人暫時還很窮,但是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看好中國未來,打算世代定居的外國人也不少。你們對民族文化自卑,悄悄地把自己的小孩送出國就算了,不要釋放悲觀情緒挫傷民氣。
餘以爲
餘以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