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李曉聞
部分食用油價格要上漲的消息一出,超市食用油迎來了搶購風,業內人士稱原料價格上漲是漲價主因,不排除有人爲囤貨的可能。傳聞稱,最近,奶粉、食用油、快餐、洗髮水等民生用品相繼要上調價格。面對漲聲一片,相關部門應如何讓消費者保持理智?
這次食用油的漲價並不讓人意外,基本資源價格上漲、人工成本提高,導致下游產品很難維持原來價格,漲價是應市場而動,也是緩解商品生產企業的壓力。食用油也好,奶粉也好,商品價格的波動是以市場爲導向,之所以敢漲就在於有市場,有漲的空間。不過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似乎任何商品的漲價都令人難以承受,所以每每有漲價聲音傳出,不管是官方發佈還是坊間傳言,永遠是相信的多,質疑的少,搶購的多,淡定的少。
然而商品漲價,成本不能全部讓百姓來埋單,漲價可能帶來的通脹等問題更是不得不警惕。因此相關部門應採取必要行動,需要遏制基本資源性產品的非理性上漲,避免民生用品出現跟風漲價潮。必要時,可以考慮減稅、縮減政府行政支出等方式,幫助民衆抵禦生活成本上漲壓力。有“漲價”就應有“調控”,特別是針對一些困難羣體,相關部門是否應出臺應急措施,爲他們緩解商品漲價帶來的生活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