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社區的人,社區的事,是咱社區報紙的採訪對象,將身邊的人和事通過報紙的形式在社區內傳播。”一提到創刊六年的《灕江之聲》,70歲的創辦者周慶增總是津津樂道。這份屬於河西區東海街灕江里社區自己的報紙備受居民歡迎。六年來,共刊出122期,近40萬字。
記者手中拿着最近的一期《灕江之聲》,這份由數張A4紙組成的社區小報,出版形式雖然簡單,卻體現出周慶增的“用心”。翻開那一頁頁的A4紙,映入眼簾的是“社區簡訊、紀實報道、來稿照登、媒體瀏覽、養生保健、生活常識……”等欄目。爲了“媒體瀏覽”欄目,周慶增時刻關注相關媒體報道的關於灕江里社區的人和事。通過刊發社區小報,宣傳社區的好人好事,關注津城動態,謳歌真善美,爲和諧穩定吶喊,讓社區居民時刻了解發生在身邊的一切,起到了交流、溝通、互動的作用。
“周大爺,您又來張貼新一期的《灕江之聲》啦?”社區一居民看見周慶增在社區櫥窗專欄張貼《灕江之聲》,就和周慶增攀談起來。“是啊,有時間多來看看。”“肯定的呀,每一期的內容我都關注呢。您那篇《從身邊小事看30年變遷》,我可記憶尤深啊。”該居民看到站在旁邊的記者,說,“咱們這位周大爺可是神了,別看七十了,爲了辦咱這社區報紙,可是煞費苦心啊,社區有什麼新鮮事,老爺子只要一得到信兒,就親自去採訪,回到家自己再撰稿、編輯、打字、排版、打印、裝訂、派發,那可是一肩挑。對了,老爺子辦這報紙可是自掏腰包呢。”
“咱這社區小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起初2006年創刊的時候,我也是什麼都不懂,就是愛好寫作,這六年來,一邊辦社區報紙,一邊摸索。起初,報紙上刊登的社區活動都是按時間先後羅列,簡單的信息表述,內容單元。在摸索中成長髮展,現在懂得分欄、列標題,並且將欄目多元化。這裏還借鑑了不少大報的格式呢,吸取好的經驗,辦出自己的風格。每個月出一到兩期。這份社區小報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從它出生、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看着它逐漸成長,是一種幸福。”周慶增這樣告訴記者。渤海早報記者李海燕通訊員宋晶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