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譚鐵安旅遊,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一種形式。每逢假期,不少城市居民都有出城休閒旅遊的計劃和行動,而城市周邊的農村旅遊則是大多數人的首選。時下,大至景區小至農家樂等各種形式和層面的休閒旅遊,在近郊農村得到快速發展。然而,綜觀農村旅遊產品供應態勢,漸有“逆向行駛”的現象,主要表現爲“三多三少”。
一是矯情造作多,自然生態少。有些農村景點,並不具備旅遊價值和景區功能,而相關單位和部門卻極盡矯情造作之能事,搞一些譁衆取寵的低俗節目,造一些呆板枯燥的生硬場景。
二是牽強附會多,人物風情少。有些地方,本身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卻往往小題大做虛張聲勢,或借古人名氣渲染造勢,或引名人氣勢虛構場景,甚至有的還搞一些欺世盜名、引發無謂爭議之舉。
三是商業因素多,文化因子少。有些農村景區和景點,純粹是商業運作,甚至到了惟利是圖的境地,把大自然賜予人們的心靈家園變成當地居民的攫財淘金之地。無論是景區還是景點,總是充斥着令人崩潰的勢利因素,旅遊中必有的一些文化因子,要麼平淡無奇,要麼稍縱即逝,要麼被纏繞的商業因素所衝抹。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發展農村旅遊產業,同樣應該以文化爲切入點,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
一、挖掘文化底蘊。文化本身是人們在自然和社會發展當中積澱而形成的。培植農村旅遊產品,應該充分把握地方人文歷史,着力於優美傳說、傳統工藝、戲劇曲目、獨特資源等文化元素,挖掘地方文化底蘊,激發文化活力,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旅遊產品。
二、豐富文化內涵。以開放的姿態對待旅遊層面的文化交流,積極打造文化平臺,吸納外來文化形式和文化產品,匯聚各種文化營養,豐富地方文化內涵;將傳統的地方的文化與現代的多元化的文化融合起來,並加以提升和創新,爲不同羣體提供旅遊文化大餐。
三、營造文化特色。樹立文化標杆,凸顯地方特色。圍繞地方文化主線,營造地方特色文化發展的載體和平臺,豐富地方特色文化的表現形式,構建弘揚地方特色文化的體制機制,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文化氣質和較強吸引力的農村旅遊產品。
四、加強對旅遊文化導入機制的監督。農村旅遊產業對旅遊文化的導入,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決不能自由氾濫。有關部門應根據地方旅遊資源的具體實際,把握農村旅遊產業服務與開發的發展方向;應加強對旅遊文化導入和旅遊資源開發的監管,特別是對那些具有非凡價值的資源,要實行保護性開發,確保農村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望城區人大農工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