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街談巷議
每一項政策出臺,不管看上去有多荒謬,它都應該至少是實現了某一部分人的公平的,至少應該是讓一部分人受益的。
比如,昨天的一則新聞,是有關學位與地段的。花巨資買來學位房,圖的就是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可臨到頭來卻被告知,學校要優先解決那些人戶一致且僅有一套房的地段生,如果你家有多套房,那麼,你的孩子算是地段生,但也可能被統籌。
這個政策的受益的一方,看上去是一套房的地段生。但這事情有點奇怪,劃地段本來就是看菜吃飯,就是給這些人權利。
被這個政策限制權益的一方,是爲了學位買房但並不只有一套房的家庭,同樣是地段生,爲什麼唯一住房要比多於一套房的人在這個事情上優越呢?
如果沒有政策限制,多一套住房的家庭,他們本來爲孩子選擇就近入學的時候,會多一個選擇,多一個選擇的優越是有代價的,人家買多了一套房啊。但這確實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或者是分配學位的不確定性,所以對這類家庭,可以有所限制,比如要比其他家長更早爲孩子報名,比如,如果選擇A校,不能更改,如果更改,就要優先看其他人選擇的結果,有剩餘學位才能更改。但是,無論如何限制,人家既然是地段生,還是要享受地段生的權利。
城市的教育資源並不那麼稀缺,大家需要的是錦上添花,爭奪的是好學校的學位。地段的劃分,被當做是教育部門天經地義的權利,頻繁變化的結果就是,在好學校好學位這個市場上,供給和需求總是變化的,你不知道有多少學位,也不知道有多少地段生,“被統籌”就可能不期而至。有時候是兩套房子的,有時候是房產證上有其他人的名字的,有時候是二手房住的時間不夠長的。其實房子不是一天長出來的,一個地段生源會如何變化,並不見得是一道多麼難解的算術題,“地段”有什麼理由需要年年劃,年年變,“統籌”的政策有什麼理由需要年年變,讓大家趕上什麼算什麼呢?甚至如果能較準確地計劃學位和地段生的人數,又能夠按變化劃地段,有什麼理由會留出“統籌”的空間呢?
名校要留出一些學位,給交贊助費的學生,名校帶動着周邊房地產的價格,名校經濟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在“名校”的資源裏,哪些是公共資源,哪些是學校的資源,並不那麼清晰,如果教育資源是一個公共資源,分配爲什麼不能透明呢?如果資源的分配上,有可以議價的部分,那麼爲什麼不能公開那部分的價格呢?
“可能被統籌”的政策如果有受益方,那麼只是掌握統籌權力的人———也許這裏面沒有私利,但政策的不確定性,對於政策的制定者來說,就是幾乎不動腦子的私利。九月份開學了,每年到了四五月份,才公佈地段和“統籌”的細節,一方面,好學校不是非讀不可,另一方面,有錢不在乎,沒錢可以認命,但我們爲什麼要讓自己承受這“被統籌”的風險呢?今年多套房“被統籌”,二手房居住期限的要求倒是放開了,那明年小學生入學,在一個地段內,又是什麼孩子被拿下,什麼孩子被選上呢?
質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