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家長淚求“互助捐血”回執
本報訊(記者莫冠婷)“廣州地貧患兒每20日要輸血1次才能生存,但缺血成爲常態。手上一大沓需要找互助獻血的表格,眼看家長每月爲了找互助血給孩子輸而四處奔波,眼看孩子們一張張因爲沒血輸而漸漸蒼白的臉孔,我的心很痛,希望社會可以給他們一些關愛!”廣州市地貧家長互助會會長娟姐痛心地說。
昨日上午,在天河路流動獻血點,廣州市地貧家長互助會召集熱心網友、市民爲廣州地貧患兒伸出援手。直至下午3時,互助會共收到19張“互助獻血”回執。但家長反映,向社會求助常遭到誤解甚至歧視,希望社會提高對“地中海貧血”的認知。
互助獻血反響有點“冷”
“連唯一賴以爲生的血都保障不了,地貧孩子還有將來嗎?”4月5日,互助會會長及地貧兒家長娟姐發佈的一條微博引起網友的反響。網上轉發和評論共500多次,不少網友對活動表示支持。
但昨天上午10時30分,到現場的熱心網友只有8位。儘管如此,十幾位地貧兒家長和網友一見面,便激動地說:“看到有人來獻血,我們就好開心!”獻血網友既有大學生,也有工作人士,有些已是爲人父母者。
娟姐向現場羣衆、本報作出呼籲,引來上百名市民圍觀。但他們的“嘗試”更多以失敗告終,現場既有懷疑的眼光,甚至有人謾罵他們在做“賣血交易”。直至下午3時,互助會家長共收到8名網友和11名過路市民的“互助獻血”回執。
地貧宣傳不足認知待提高
家長陳女士說:“小朋友每個月需要輸血1~2次,但捐血只能半年1次。除了自己不斷捐血,親戚朋友我們早就發動過,但這個‘缺口’始終補不上。”家長楊女士向記者說出她求“互助捐血”回執的“無奈”經歷:“我們只能到各個流動獻血點,向前來獻血的市民求助,從填表報名到車上,我都試圖說服他們幫幫我們的孩子,但不少市民不明白不理解,拒絕幫忙,我試過被趕下車,甚至被辱罵。”
“更多人連‘地中海貧血’是什麼病都不知道,以爲是傳染病。”家長揭先生說。娟姐呼籲,社會要做好婚檢、孕檢、產檢三道防線的預防工作,積極預防降低地貧患者的出生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