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上海音樂學院公佈了參加第2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8臺音樂會節目。副院長廖昌永指出,上音師生是歷屆“上海之春”的主力軍,而今年節目報送的熱情更加高漲。今年一改往年只安排個別專場在學院外劇院演出的做法,把6臺音樂會都安排在上海音樂廳和東方藝術中心舉行社會公演,是激起大家踊躍參與的重要原因。走向社會展才華
歷年“上海之春”期間,上音的參演節目大多安排在校園內的賀綠汀音樂廳舉辦,如去年,就只有兩臺專場在上海音樂廳演出。儘管賀綠汀音樂廳設施齊全、音響環境也不錯,但由於社會觀衆相對較少,導致新人新作登臺演出,面對的觀衆大多是校內“熟面孔”,缺少社會公演的真實氛圍。爲此,一些師生說:“‘上海之春’是向社會大衆展示老牌音樂學府新風采新實力的平臺,但是,如今連學生們的畢業音樂會也紛紛到校外舉辦,我們怎麼覺得,參加‘上海之春’仍然像是在校園裏開‘派對’,自娛自樂?”廖昌永告訴記者:“這種想法,體現了師生們欲走出校園,到社會上展示才華的迫切願望。高等學府具有服務社會的責任,我們當然應該借‘上海之春’平臺,支持師生們走向社會。”
專項基金解難題
不過,要實實在在地提供支持,逃不過“成本”二字。租用社會劇場的費用,要比賀綠汀音樂廳高出數倍。也正是難以承擔高昂的開銷,讓以往的上音人心想“牆外開花”,卻只能“望而卻步”。那麼,錢從哪裏來?上音藝術處處長陳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雖然表示不方便透露6臺音樂會的成本總額,卻也承認:“我們能省則省,委約創作沒有稿費,登臺演出沒有報酬,但仍然是很大的一筆經費。”據他透露,如今,國家爲支持高等學府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設立了多個專項基金,“以社會公演的方式參加‘上海之春’,把票價控制在80元至180元之間,既服務了社會、繁榮了舞臺,又讓人才獲得了藝術實踐的機會,還促進了學科發展。因此,經費都是從文化發展、人才高地建設、藝術實踐等相關專項基金申請來的。”
大衆感受須考慮
在社會上公演,意味着能聽到真實的掌聲,能爲陌生的聽衆提供藝術享受。所以,消息傳開後,上音的師生們反響強烈,報名節目的總量達到了18臺。經過優中選優,才確定了2臺在校內上演、6臺參加社會公演的方案。這一舉措,還激發了師生們進一步的思索。作曲系主任葉國輝說:“作爲教師,大家普遍存在培養學生往高精尖方向發展的觀念,創作的作品也比較前衛、先鋒。但是,探索性的作品或者演奏演唱高難度的樂曲,在校內還有空間,在社會上公演,就必須考慮大衆的感受和反響了。因此,這可能會對教學理念產生積極的影響。”廖昌永則認爲,“讓我們的獲獎選手、原創新作到社會上去‘遛遛’,意義還不僅僅在於展示學生藝術才華和體現服務大衆意識,更重要的是,能檢驗我們的辦學方向和質量,所以,多花點錢多付出點力氣,值得!”
資深記者楊建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