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泓冰手心安靜地臥着兩粒深紫色膠囊,惴惴地打量了半晌。
朋友送的葡萄籽軟膠囊,說有抗氧化之效。擱從前就漫不經心和水吞下了,這會兒,“毒膠囊事件”正不斷髮酵,媒體口誅筆伐,網友嘻笑怒罵,讓人沒法不對之生疑。
有衛生部專家不知死活地出鏡,其言論被標題爲“一天吃六粒含鉻膠囊沒事,不必恐慌”——瞬間他就被唾罵浪潮吞沒了。其實,他完整的發言還算持平,也譴責了無良企業。然而,最多容忍140個字的網友,誰有耐煩細看呢?驚悚的標題直接把他出賣成了“磚家”。
最近美國尼爾森弄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用戶習慣報告,稱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願超過正面評論,有62%表示更願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爲41%。
實在不能責怪中國網民患上所謂“壞消息綜合徵”,至少在食品安全方面,國人已經被層出不窮的“壞消息”折磨得風聲鶴唳、驚恐萬狀了,除了唾罵,大家還能做什麼?
只是,在壞消息傳播鏈中,是否人人都十分清白?也許,炮製“毒膠囊”的工程師,早上剛喝過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炮製“毒奶”的奶企職工,晚上在小店聚餐,吃的是地溝油炒出來的菜;而炮製地溝油的農民,盒飯中的炒鱔絲恐怕源自抗生素過量的鱔魚……害人者同時也是受害者,彼此糾結彼此不肯撒手,誰也沒有道德負罪感。這便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一個縈繞在食品行業的怪圈,一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就算沒和食品業沾邊兒的人,也未必就和“壞消息”撇得清干係。“小悅悅”被撞倒,你會不會掉頭不顧?老人摔傷,你敢不敢上前扶起?有沒有一邊罵着潛規則,一邊無奈地請客送禮?有沒有一頭抱怨交通擁堵,一頭無視紅燈亂穿馬路……抱怨“壞消息”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在成爲另一則“壞消息”的主角?
法不責衆。若是人人都違法,甚至連執法者都不再幹淨,法便悽惶得無處棲身。水泊梁山的白衣秀士王倫深諳此道,凡入夥者先得下山殺一無辜過客,提頭來見,是謂“投名狀”。對違法者來說,最安全的環境,是周邊都是同樣的違法者。吳用計賺了許多前來清剿的官兵,其“祕訣”就是把執法的官兵變成違法者,讓他們不再“乾淨”,不得不與“強盜”拜把子成了兄弟,一起造反。
熱衷負面評論,說明中國網民對“壞消息”深惡痛絕。憎惡,是杜絕的前提,讓“壞消息”以及背後的髒手無所遁其形,更可能成爲改變的契機。有必要警惕的,是四處潛伏的“吳用”——那可能是各種現實誘惑,把你我都逼上梁山,自覺獻上“投名狀”,最後唯在傳佈“壞消息”中尋求自我安慰:畢竟還有比自己更“壞”的……
一個“壞消息”層出不窮的地方,誰真的能纖塵不染?孔夫子說,禮失求諸野。中華民族的禮義廉恥,原本植根於最質樸最底層的“草民”之間。不管是大是大非的價值判斷,還是急公好義、古道熱腸的民間道德,本是五千年文明史綿延不絕的重要支撐吧?
閉着眼,仍是吞下了那兩粒膠囊,卻是不免茫然:“壞消息”多起來,我們求諸的“野”,在哪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