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首屆中國—亞歐博覽會上接見援疆幹部代表時強調: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支援省市和新疆像兄弟一般同心協力,一定能夠辦成大事。這一語重心長的要求,明確指出了援疆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新疆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同時也深刻闡明瞭牢牢把握民族團結這一生命線,是做好援疆工作的關鍵所在,是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基本前提。廣東援疆工作隊進駐新疆喀什一年多來,不斷深化對中央新一輪援疆工作部署的認識,積極探索在援疆中促進民族團結的新形式。
以促進民族團結爲根本出發點和歸結點
廣東新一輪援疆工作,堅持圍繞促進民族團結來謀劃、來部署、來推進。汪洋書記反覆強調,要把促進民族團結作爲廣東援疆工作的核心任務,所有的援疆工作都要圍繞這一核心任務去考慮。具體落實中,我們提出了“感情援疆”的要求,將促進民族團結這一目標具體化,努力通過援疆工作,達到增強“四情”的目的,即:“黨恩情”,引導各族羣衆深刻認識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增強對黨的感恩之情;“愛國情”,引導各族羣衆深刻認識只有國家強大統一,纔有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正是國家的大力支持、兄弟省市的無私援助和新疆人民的共同奮鬥,纔有今日新疆的繁榮發展、蒸蒸日上,從而增強國家情感;“民族情”,引導各族羣衆深刻感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認識到各民族之間誰也離不開誰,自覺擁護黨的民族政策、反對民族分裂;“粵新情”,通過援疆架起粵新溝通、交流的橋樑,增強兩地人民的兄弟情誼。
探索適合民族地區實際的支援模式
新一輪援疆是長達十年的全方位支援,支援的任務重、資金多、範圍廣、力度大。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注重開展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積極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有利於發揮當地主體作用的對口支援新模式。在項目建設模式上,我省所有援建項目採用“交支票”模式進行。與“交鑰匙”模式相比,採用“交支票”模式突出了當地是項目建設的主體,援建項目的組織、實施主要依靠受援方黨委、政府來操作,施工隊伍也主要依靠當地的建設力量,支援方則將精力重點放在引導、協助、監管上,並可將更多精力放在幫助當地發展產業上。在項目監管機制上,我們積極引進廣東在制度創新方面的經驗,協助當地建立建設行政綜合服務“六個中心”(企業服務中心、項目代建中心、建設工程交易中心、投資評審中心、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政府採購中心),完善市場要素平臺,並推動通過網絡將“六個中心”連接到縣監察局,實現實時電子監察,從而形成“6+1”監管體系。所有援疆資金、項目都納入這一體系監管,既確保了資金、項目的安全,也提高了當地政府行政效能,優化了政務環境和市場環境。在工作方法上,我們堅持所有援疆項目在立項、建設或實施前都要做過細的羣衆工作,問羣衆同意不同意、贊成不贊成,項目完成後一段時間還要開展“回頭看”活動,看看羣衆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
讓各族羣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因爲發展基礎、條件和地理區位等原因,新疆特別是南疆經濟社會發展與內地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各族羣衆盼發展、謀富裕、思穩定、講團結、促和諧的願望十分強烈。我們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爲首要任務,高度關注當地羣衆的民生訴求,圍繞擴大援疆效益,最大程度地解決民生問題。在資金投向上,突出以民生爲重點,廣東去年投入1億元資金開展10個試點項目建設,全部是民生項目;2011—2015年投入援疆資金63.27億元(不含深圳市投入的33億元),其中投入民生項目的資金佔75%以上。在項目選擇上,重點解決一批羣衆最關心、最現實、最緊迫的民生問題,着力抓好抗震安居房建設、棚戶區改造、教育衛生、勞動就業、公共服務以及水、電、路、暖設施建設等民生項目,讓當地羣衆儘快享受黨的援疆政策帶來的實惠。在目標路徑上,積極探索把富民與安居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羣衆脫貧問題的途徑,精心謀劃、實施“五個新”(新城區、新集鎮、新農村、新園區、新社區)示範工程,着眼於統籌解決改善居住條件、提升公共服務、改革社會管理、改進基礎設施、發展產業企業、擴大勞動就業等各種民生問題,讓當地羣衆不但有房住、住得好,還有工做、能致富,過上現代文明的新生活,從整體上提升當地民生的質量。
編織好民族團結的感情紐帶
我們以增進“粵新情”爲目標,努力把廣東與新疆的雙向交流合作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不斷鞏固和昇華兩地人民的深厚情誼。着力推進文化交流,挖掘、總結兩地的人員交往與文化交流的歷史經驗,召開了“粵新百年邊疆民族情”座談會,拉開新一輪粵新文化交流的序幕。着力推進幹部、人才交流,組織受援地各級幹部和各行業人才到廣東進行多形式的培訓和掛職鍛鍊,把東部地區的成功經驗、改革開放的先進觀念帶回新疆。着力推進教育交流,建立兩地學校結對交流機制,加大師資交流培訓和青少年“手拉手”交流活動;擴大招收定向師範生規模,招收更多新疆學生到廣東高校培養;認真落實普通高校畢業生赴廣東培養工作,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開闊眼界、提高素質;切實加強“雙語”教育,引導少數民族羣衆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更加主動地接受現代文化、現代生活方式。着力推進旅遊交流,發揮廣東經濟大省的客源優勢和新疆、喀什旅遊資源優勢,策劃組織“百萬廣東人遊新疆”系列活動,去年9月活動開展以來,廣東赴新疆遊客大幅增加,有力地推進粵新兩地的民間交流。
打牢抵禦民族分裂的根基
我們從一開始就強調“援”是爲了“不援”,注重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係、“輸血”和“造血”的關係,在着眼當前抓好民生工程的同時,更注重通過對口支援,爲當地發展打下人才、機制、環境和產業發展基礎,幫助受援地破解發展難題、釋放發展潛力。針對南疆地區具有能源礦產、特色農業、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優勢以及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廣闊市場的區位優勢,與受援地共同研究,確定棉紡織、礦產、農產品加工、旅遊、商貿物流等五大板塊作爲產業合作重點,制定五大產業發展規劃,針對性地推進產業對接。發揮廣東靠近港澳臺和國際市場、各種成分經濟發達的優勢,精心策劃實施產業援疆“民企行動、國企行動、臺企行動、港企行動”四項行動,分門別類組織兩地經濟交流合作活動,將政府主導作用與市場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幫助當地謀劃建設一批帶動力強的產業項目、產業園區,引導、支持疆內外企業到當地投資辦廠、發展產業,帶去先進的理念、技術,推動廣東在資金、技術、人才和改革開放、市場營銷經驗等方面的優勢與當地的資源、區位優勢對接,加快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培育當地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副祕書長、廣東省援疆總指揮、中共喀什地委副書記
李水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