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毛建國
今年進入了國家發改委規定的旅遊景區票價3年一調整的第二個“三年解禁”期。目前,伴隨着新一輪旅遊旺季到來,全國部分景區門票已開始上調。據瞭解,未來數月內,全國將有超過20個知名景區門票漲價,漲幅從20%到60%不等。(4月25日《經濟參考報》)
自入春以來,“看不起風景”的焦灼感就一直存在。這裏隱藏的一個時代背景,就是人們的出遊意識高漲;折射的一個現實,就是公共景點還太少。多數人的身邊沒什麼公共景點可看,想要放鬆一下,調節一下,只能選擇到景區去。雖然現在的景區也存在不少問題,可除了景區還能去哪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共投入的不足,也是人們千軍萬馬擠景區的一個推手。
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景區在漲價時纔會眼都不眨一下,宰客不手軟。這一情境下,遏制景區漲價,必須兩條腿走路,需要做好加減法。
所謂減法,也就是輿論所說的,對於景區漲價實施遏制手段。有必要完善景區價格聽證制度,不妨推行有些專家建議的“異地聽證”機制,儘快改變“本地人聽證,外地人埋單”的現狀。所謂加法,就是加大公共投入。有必要改善民衆居住環境,提升居住的舒適指數;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公共景區的投入,每個城市確保建成幾個公共景區,由公共財政投入,實行免費運營。
現在輿論在熱議景區轉型問題,但筆者以爲,當景區賺得盆滿鉢滿時,就很難指望其自動轉型。只有形成競爭壓力,民衆有了其他選擇,景區纔不會過度依賴門票,也才能走上轉型之路,追求可持續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