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蔣星煜近年來,文化名人逐漸成了關注的熱點,我不禁想起當年趙景深府上的種種情景。
當然,上海市公佈文化名人故居時,淮海中路四明裏的趙氏故居早已撤除,當時是爲了建造成都路高架。
四明裏六號,本是北新書店編輯部(《彷徨》《吶喊》在此編輯出版),也就是老闆李小峯的家,趙景深先是書店編輯,進四明裏六號工作。隨後成爲李家女婿,落戶於此。
我們曾戲言,四明裏六號是中國古典戲曲研究中心,因爲中外戲曲專家,也包括編、導、演在內,經常來拜訪他。
當時大家都儘可能減少對趙老的干擾,尤其我們晚一輩的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者,進出趙府,有一套不成文法,乃是趙師母李希同和我們沒有經過討論,相互默契而形成的“規則”,我們嚴格遵守。
拜訪的時間是下午三時至五時,因爲上午趙老要讀書寫作,或去公園散步。午飯後要午睡。趙老午睡後,略略品味一下茶茗,然後開始接待。
我們一般都以一刻鐘爲原則,如趙老或趙師母有事要詢問,則再坐五分鐘。因爲不能影響他的休息,而且拜訪者也多,不能讓別人久等。
對長輩要尊敬、尊重,但我們從不帶什麼香蕉、蘋果或什錦糖之類,基本上是空雙手,或某些較少見的新舊書籍,我送過兩次極少量的珍品,當然,果真是否珍品,也不一定。那是我剛從海南島回來,當地文人送我的一罐椰絲。以前在奶油蛋糕上吃過。我第一次看到整罐的,就送給趙老了。另一次是明前茶葉,量也極少。
趙老、趙師母從不計較這些,有無禮品,同樣熱情接待。當然,我們從未有人送過什麼包裝極大,內裝實物極少的禮品,以此戲弄兩位老人。
我們也從沒有打過長達十幾分鐘的電話,和趙老討論學術問題,對老人來說,很難聽清楚。
當“文革”結束時,趙老才七十多歲,我們晚輩就這樣和趙府打交道了。我認識一些九十歲左右的文化名人。據他們說,有的拜訪者居然非要求接見不可,或打電話長達二十分鐘者也有,甚至半夜被驚醒,竟是問安的也有,使他們苦不堪言,我覺得當年趙府的接待規則可以效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