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實踐樣本
2008年,在廣東大力鼓勵產學研結合的形勢下,華中科技大學派人南下,在中小企業最密集、政府推動產學研最積極的東莞,成立了東莞製造工程研究院。幾年來,工研院在與廣東開展產學研合作中,成就顯著,其產值去年是3億元,而今年預計可達5億元。
日前,我們採訪了該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他說,自己已經愛上了珠三角——這片有經濟發展活力、有科技發展潛力的熱土,並在東莞安了家。
◢機遇企業對科技的需求提高
爲了引進能夠支撐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科研力量,廣東省多地都以資助的方式吸引外地院校前往設立研究機構。其中,東莞、深圳等市的支持可謂大手筆。
東莞工研院共得到廣東省科技廳400萬元、東莞市政府1.2億元經費的支持,於2008年建成上萬平方米的建築。
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東莞數以萬計的企業,單靠來料加工就能過上好日子,大多並沒有自主創新的動力。爲了讓企業認識到創新的威力,當時還是大學教授的張國軍選擇走下講壇,轉變角色成爲走鎮串廠的“科技經紀人”。
他深有體會地說:“工研院成長的這幾年,處在一個絕好的機遇期。隨着廣東省及東莞市不斷地推動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以及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提高了認識,其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明顯增強了。加上全球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以外向型經濟爲主的東莞,尤其感到出口市場的壓力加大。這些因素迫使企業急於依靠科技,爲自己爭取競爭主動權。”
工研院作爲國家科技部的技術示範機構,迄今服務企業2000家,在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都設立了辦事處,也成了成果滿倉、客戶如雲的“科技大款”。
工研院不僅有高校的科研實力作後盾,還有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在東莞建立分中心,並自建起一支切合珠三角實際的創新服務隊伍。
這四年來,工研院不斷壯大研發實力,團隊從30人增加到500多人。去年還建立起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並牽頭設立了東莞第一個國家“863”重點項目——中小企業雲製造平臺。
華中科大的機械學院是強項,擁有5位院士。因此,工研院爲企業服務最多的屬這方面,包括毛紡機、木工機、牆材機和模具裝備等。近年來,隨着物聯網服務業的興起,他們將重點轉移到有關的核心裝備的技術研發和服務上。他們籌集了4000多萬元購置先進的設備,爲企業提供設計、激光加工和檢測等高端服務。
過去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廣東志成冠軍集團有限公司,經過與華中科大及工研院的技術合作,研發出了多項填補國家空白的高端新產品,產品結構得到極大優化。公司在幾年內年銷售收入猛增十多倍、年利稅增長20倍。該公司與工研院合作成立的志成華科公司,主要生產LED的檢測分選裝備。
多媒體融合器也是工研院的強項。依託其技術成立的閃圖科技公司,自主研發了大屏拼接融合設備、互動軟件、模擬仿真臺、多媒體控制、圖像拼接等技術和產品。隨着其爲世博會中國館、北京館等開發了多媒體展示產品,去年接到的訂單就超過1億元,包括茅臺酒公司和三一重工這些著名企業都成爲了他們的客戶。
◢祕訣“兩張皮”融合育“良駒”
科研與生產過去常常被形容成“兩張皮”,意指它們難以真正融合。工研院這幾年較好地融合了這“兩張皮”,而且還培育出完全合二爲一的“良駒”,即孵化出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的企業,爲當地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張國軍說,對於工研院來說,“創新、創造、創業”是基本定位,也是工研院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同時,利用工研院的技術優勢及專業判斷力,引進、選擇產業界的高科技成果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進行孵化,在松山湖國家級高新區形成物聯網、LED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羣式發展。
工研院謀劃的這一新方向,也與企業的發展需求相吻合。該院近年來與企業合作,成立了7家高科技實體公司,另外還與松山湖管委會合作,建設了4.3萬平方米的“松山湖華科產業孵化園”,主要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孵化、股權投資等活動,爲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孵化服務,爲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創業服務,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如今,剛剛落成的6層大樓頗有氣勢,目前已有5家企業入駐。這裏預計可以容納20家較大規模企業,以及40餘家“小微企業”。對於後者,孵化園將採取減免租金等方式予以培育。
張國軍笑着說:“我以後的工作重點和辦公室要轉到孵化園。因爲工研院只是爲現在的企業服務,而孵化園是爲未來的企業服務。”
工研院不僅是華中科大與企業合作的平臺,也向國內外科研力量開放。2010年,該院引入以香港大學李澤湘教授爲首的運動控制團隊,入選廣東省第一批引進的創新團隊。爲了讓更多企業看到智能控制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前景,工研院開辦了6期運動控制的講習所,被稱爲“農民講習所”,200多位企業主和技術骨幹參加。
南方日報記者林亞茗徐林
通訊員鄧媚葉青方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