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每返鄉,經過川北公路旺蒼境內的一處斜岩石坡時,都會有種感覺:泥土是有性靈的。巖坡上,不厚的泥土卻承載着鬱鬱蔥蔥的蒼松翠柏和草。植被們非常清楚,就是這不厚的泥土支撐着它們養育着它們。
我對泥土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下鄉時的自留地很瘠薄,我只能將土坡、路邊、水溝及老屋陰溝陽溝的泥土運往自留地。土厚了自然保水保肥而滋長莊稼。走進成都平原,我甚至嫉妒了那裏的農民:多肥美的土地呀,種這樣的土地自然很省力。進了機關,遠離了泥土,但我的心須臾未離開土地。早些時候我騎自行車上下班,數次捧起平原上那些捏得出油的黑土,認真地嗅着土的芬芳,它抵達了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曾經在自家的屋頂上留了小空間來安置從城市的下水道疏淘的淤泥。那是我一口袋一口袋從很遠的地方提上8樓屋頂的。我穿着舊衣服提着黑土,一點也不在乎路人異樣的目光。我早已習慣了“農民”、“鄉民”、“山民”這樣一類調侃的稱謂。看着肥沃的屋頂花園終於長出了五顏六色,它們蓬蓬勃勃,似乎是回報我的辛勤一樣,我自然是心花怒放。因爲我看着那些黑油油的土壤,心就踏實。
一種泥土,幾種相思。每個人心底,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我喜歡泥土,自然也會關注鄉土鄉村鄉民。我深知,人從生至死的生命過程,從呱呱墜地到入土爲安變爲一抔黃土,都離不開土地。而風雨坎坷生存艱辛,更需站穩大地。文學創作及所有的書寫,都必須要根植於泥土。只有深深紮根於土地,才能使人的靈魂得以安頓,達到書寫自如。我書寫在土地上的經歷、親情,終於讓我更加虔誠地敬畏泥土。因爲泥土是文學的、哲理的、歷史的、文化的、詩意的。所以,我的《素心》等有相當部分篇幅是表達我對泥土、村莊、農民的一種深厚的情結。
城市變大了繁榮了,很多的人在說中國騰飛的關鍵在於城市化,後來又提出城鎮化。但自己所熟悉的農村在漸漸遠去,我甚至有一種茫然。我仍舊固執地在樹根下、草叢中、綠化帶內搜尋我熟悉的黑土。
而現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懷着敬畏之心用文字來祭奠那些銷蝕了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