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記者董純蕾)“人造精子”的設想,在小鼠身上率先得以實現。首批小鼠“人造精子”成功誕生在上海,去年10月23日有了第一個“女兒”,目前已形成“子孫滿堂”的“大家族”。日前,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特別推薦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鬆研究組和徐國良研究組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運用核移植的技術,研究人員成功獲得了具有精子功能的單倍體細胞,並進一步驗證了這些細胞能代替精子讓卵母細胞受精,孕育健康的小鼠。
在生命最初的“舞臺”上——即在受精卵尚未形成前,就有機會施展生命科學的“魔法棒”,這無疑是令科學家們興奮的消息。最直接的意義是大大縮短了小鼠遺傳學實驗的流程,爲獲取遺傳操作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上海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團隊的實驗已經證實,由“人造精子”建立的新小鼠模型,用於基因打靶等遺傳學操作,比此前二十年採用的經典的基於兩倍體胚胎幹細胞打靶方式,效率更高週期更短,至少縮短了一代(即3個月)。更長遠的應用前景在於,如果“人造精子”在人身上也能實現,那麼某些僅通過父親遺傳的遺傳病,則有機會通過對精子中相關基因的改造得以避免。“這還只是概念上的可行,目前尚不具備這樣的技術,而且存在倫理學上的障礙。”合作者之一中科院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李黨生研究員如是強調。
“人造精子”的學名是: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幹細胞系。研究人員採用了核移植的技術,即通過顯微操作的方法去除卵母細胞的核,隨後將精子注入其中,形成攜帶來自父本基因組的單倍體重構胚胎。研究人員將這些“人造精子”注入卵母細胞中,發現部分“受精”的胚胎能夠發育成健康的小鼠。
據悉,“人造精子”的兒孫們,目前都生活得很健康。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嘗試將這一技術用於非人靈長類的大型哺乳動物,如果也能獲得成功,將極大地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