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赴港產子”這個龐大產業,在高速運行的軌道上戛然剎車。
4月26日,香港醫院管理局大會討論通過,2013年香港公立醫院將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婦預約分娩;而香港私立醫院明年起也停收“雙非”孕婦分娩的消息,爲這個據說超過40億元“淨產值”的行業,敲響了“喪鐘”。不少中介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近幾天陷入了“最後的瘋狂”。一些計劃赴港產子的“雙非孕婦”也開始爲最後的香港“出世紙”抓狂……
赴港生子無奈的跟風
香港旺角,金輪大廈的一間小旅社裏,林瓊和丈夫再次清點各類所需文件。林瓊和丈夫都是“北漂一族”,已有一個7歲的女兒。這次她將在香港浸信會醫院生孩子。
至於長遠的打算,她並沒有想太多:“反正在北京生也沒有戶口,不如到香港生。我們的圈子在北京,孩子肯定跟我們回去,不會佔用香港的教育資源,更不可能生個小病還往香港跑。我不過是想讓孩子未來可以多一種選擇,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
其實,像林瓊這樣的想法,在這一輪赴港生子潮中爲數不少。當然,在“給孩子一張全球免簽證護照”、“給孩子高素質學歷,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參加內地高考低分錄取”等迷惑性中介宣傳下,很多人多了幾分盲目與跟風。
有學者指出,這種跟風后面,反映的是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也應該引起內地對於社會福利保障事業建設、完善等各方面的反思,包括對於戶籍制度、人口政策的適度調整。“如果一切如意,爲什麼要去別的地方生孩子?即使沒有赴中國香港產子潮,也會有去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產子潮。”
跨境上學成長的煩惱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2006年“雙非港童”突破萬人;2006年至2011年,累積人數已達15.8萬餘人;加上2006年以前總共1.7萬多名孩子,迄今爲止,已有近18萬“雙非港童”。
一方面,是赴港產子熱潮正試圖掀起最後一個“浪頭”;另一方面,一些“雙非港童”的父母卻開始後悔。甚至有父母在網上宣稱,要放棄孩子的香港戶籍。
這背後,固然有政策收緊因素,也開始浮現一些自覺選擇。
每週一至週五,早晨6時剛過,在深港跨境學童最爲集中的深圳福田口岸出入境大廳前,擠滿了排隊的入港人羣,其中相當多是揹着書包的孩子。深圳人對這一幕早已見怪不怪。這樣的“跨境學童”目前在深圳多達1.3萬人。有人預計,隨着這幾年的赴港產子潮,估計在五六年後,“跨境學童”將步入高峯。
“港籍寶寶”長成“跨境學童”,當初美好的“香港夢”如今引發出無數意料外的困惑。學位緊、上學遠、融入難、溝通少……這些問題,今天使每一位“跨境學童”父母倍感憂慮,而明天,可能會困擾更多的“雙非港童”及父母。
與此同時,“雙非港童”如果生活在內地,還要面臨交高額贊助費讀書的成本,就算經濟上可以負擔,還有多次回港辦理“回鄉證”的麻煩。在網上可以看到,在一起交流的家長中,有人將“跨境學童”的成長比喻爲“深度套牢”,並呼籲“三思而行”。
預約爆滿最後的瘋狂
“眼界網”是一家專注於“自助”赴港產子的網站,不少“雙非港童”父母和準父母泡在裏面與人分享各類“攻略”、信息。在該網站,可以看出今年1月至3月以來,赴港產子熱一度“輕度退燒”,箇中原因複雜。
據分析,香港鑑於醫療資源緊張及民衆反應強烈,而逐步“收縮名額”是首要因素。
不過,隨着“叫停令”發佈,“退燒”陡然轉向“高燒”。一些孕婦如夢初醒般想趕搭“末班車”,給了一些中介公司“過把癮就死”的撈錢機會。不少中介公司坐地起價,將原來三萬至六萬元的中介費升至八萬至九萬元,他們都號稱保留了牀位,還稱能幫孕婦安排提前進行剖腹產,但實際情況如何令人生疑。
記者在香港走訪了多家公立與私家醫院,發現今年的預約基本全部爆滿。
據瞭解,香港針對營利性的中介機構、無牌旅館變身“月子公寓”等,也加大了打擊力度。香港市民得知政府的相關行動後,非常支持配合,投訴舉報大幅上升。據悉,香港公立和私家醫院明年將停收“雙非”孕婦,發假宣誓書及提供假證明者,最高將分別被判監7年及14年。
教養難題未來的挑戰
穗港兩地合辦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中心”主任樑秋莎指出,隨着“雙非”兒童的成長,他們的生活、教育、身心健康等問題逐漸凸顯。
香港政府部分公務員也承認,目前香港對十多萬“雙非港童”將來可能帶來的公共設施與服務的挑戰,還顯得預計不足、應對不足。比如,前幾年因人口生育低潮,香港不少中學招生不滿,班級進行了壓縮調整,還有不少學校北上招生,過幾年可能又會“爆棚”,使得本港學生學位受限。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