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吉的牽掛
西吉的牽掛
本報記者曹繼軍顏維琦
4月27日傍晚,申宸坐着公交車從上海寶山區實驗小學回到復旦大學的宿舍。“這次我帶去了在寧夏西吉拍的照片,用照片和孩子們說話。看到黃土地上還有這樣一羣同齡人,孩子們很震驚,也願意爲同齡人做點事情。”申宸告訴記者,2010年,在一位愛心人士的牽線幫助下,實驗小學爲西吉的孩子募集了300多本書和200多件衣服,現在學校的老師們希望能夠長期資助一批孩子上學。
結束了一年的支教生活,從西吉回到上海,申宸經常被邀請和不同的人分享西吉的故事。在城裏人聽來,那些故事有些遙遠,不可思議。申宸任教的西吉縣三閤中學地處“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深處。那裏被聯合國稱爲“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生計艱難。學生年均家庭收入幾乎全部少於1000元。
2010年8月,申宸成爲復旦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帶領全隊11名志願者來到西吉縣平峯、三合、王民、將臺四所農村中學開展支教活動。申宸擔任三閤中學七年級兩個班的英語老師,期間還擔任校長助理。
三閤中學位於大山深處,學生家分佈在學校周圍方圓20公里。利用休息時間,申宸開始了徒步家訪,有時候山路一走就是一兩個小時。陪學生幹農活,和學生的爺爺奶奶聊天,家訪讓申宸走進了西吉的深處。看到學生都是趴在炕上看書,眼睛靠得很近,甚至還有學生因此成了“羅圈腿”,申宸發起了“一張小書桌”計劃,爲孩子們募集可以放在炕上的摺疊式小書桌。爲了糾正孩子們的英語發音,申宸和隊友發起了“一臺復讀機”計劃,發動熱心人士募捐復讀機。“西吉就是我的另一處故鄉,這裏有所有復旦學子的牽掛。”申宸說。
今年4月初,放不下西吉的孩子們,申宸又自費回了趟三閤中學。臨走的時候,怕孩子們看見,他清晨六點不到就出了門。結果還是被操場上跑步的兩個學生看到了。學生問,老師你是要走嗎?申宸說,我去趟縣上,就騙過去了。幾天前,學生髮來的一條短信讓這個來自湖南的小夥子差一點掉淚:“老師,你爲什麼走的時候不告訴我們,真的很喜歡你給我們上課!”
“人生的前二十年從沒有過這樣的滿足感。”一年的支教生涯,讓他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快樂,也激起了他傳遞知識和夢想的願望。申宸說:“我的收穫遠遠大過付出,我只是做了這個時代每個青年都能做的。把種子播向土壤,就一定能看到它慢慢長成一棵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