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5月9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據菲律賓第四大報《馬尼拉標準今日報》4月28日刊登維克托·阿奇斯的文章“它屬於中國”,引述大量史料指出黃巖島爲中國固有領土。文章發表後,在菲律賓引發衆多關注。6日,《環球時報》記者對阿奇斯先生做了獨家專訪。阿奇斯來自菲律賓仙範市,曾是一名投資家、註冊會計師和經濟學家,熟諳歷史和政治。他表示,寫文章的初衷是爲了告訴菲律賓人民真相。文章如下:
斯卡伯勒礁(即中國黃巖島)確實屬於中國,早在1279年元朝時,中國就已經發現並在地圖上對其進行標註。中國漁民,不管來自大陸還是臺灣,一直在這裏捕魚。實際上,郭守敬(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的天文學家、水利專家和數學家)就曾對南海進行過測量,而測量點就是斯卡伯勒礁(被認爲是中沙羣島的一部分,1983年改爲現名)。
相比之下,聲稱擁有此片海域的菲律賓外交部依據的“老地圖”卻繪製於1820年,比中國晚了541年。菲律賓參議員埃德加多·安加拉(據稱還是有名的律師)竟然宣稱,一幅比中國晚了540多年的地圖,在主張菲律賓在斯卡伯勒礁歸屬問題上更有說服力。更令人驚訝的是,在4月22日的另外一份報紙上,菲律賓1987年憲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華金·貝爾納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作爲他爲菲律賓領土主權辯護的基礎。但他又承認,“《美西巴黎條約》規定菲律賓領土不包括斯卡伯勒礁”。這不是欺人之談嗎?
那麼,1946年從美國殖民者手裏宣佈獨立時,菲律賓的領土究竟有哪些?爲什麼1899年、1935年、1943年、1973年、1986年和1987年的歷次憲法,都未宣佈對斯普拉特利羣島(即中國南沙羣島)和斯卡伯勒礁擁有主權?究竟我們從哪裏或者誰人手中突然得到了這些島嶼的所有權?難道是無中生有?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在斯卡伯勒礁及其附近地區組織了多次科學考察。1980年,中國還在那裏立下“南海科學考察”石碑。但1997年,這個標誌未經允許便被菲律賓移除。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所有菲律賓官方出版的地圖都未將斯普拉特利羣島和斯卡伯勒礁劃在領土範圍之內。1961年,菲議會批准通過的共和國第3046號法令阻止我們對上述島嶼進行聲索。然而,48年後的2009年3月10日,菲律賓貿然修改法令,單方面宣佈擁有這些島嶼。
有一個事實不可否認,有三個國際條約都支持中國對那些島嶼擁有主權:1898年《美西巴黎條約》、1900年《西美華盛頓條約》和1930年《英美條約》:它們都沒有將斯普拉特利羣島和斯卡伯勒礁劃入菲律賓版圖。另一方面,菲律賓主張對那些島嶼擁有主權的依據僅僅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就筆者所知,這只是一個“公約”,它不能推翻或替代殖民者之間簽訂的條約或達成的協議。甚至,即使它真的被當做一個有效力的“法律”,它也沒有追溯效力。
我們到底在糊弄誰?
這篇文章刊發後,在菲律賓網站上引起激辯。在《馬尼拉標準今日報》網頁文章後,跟帖有110多個。不少跟帖有一定深度,而很多跟帖又引發新討論。阿奇斯先生也經常在這些帖子中出現,舌戰網友。從氣勢上看,顯然他的論據更充足,更有說服力。比如,有網友指責中國作爲簽約國不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帖子後面,阿奇斯指出,中國加入該公約時已清楚表明有關島嶼主權屬於中國以及海洋劃界問題將和他國談判解決等保留意見,而菲律賓自己在加入公約時也作了“不應影響國家主權”等保留意見。
《環球時報》駐菲律賓記者6日輾轉聯繫到阿奇斯先生。他在郵件中道出了寫此文的初衷。阿奇斯是一名菲律賓的集郵愛好者,而中國郵票是他最喜歡的郵票之一。1977年至1982年他曾在香港工作過5年,當時正趕上中國大變革時期,他開始關注中國。他說,“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時間裏,中國奇蹟讓我陶醉和迷戀,我開始去中國廈門、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旅行,親眼見證中國奇蹟。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閱讀中國悠久且富有趣味的歷史,知曉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而關於南沙、西沙和黃巖島的爭議自然成了我感興趣的話題之一。我無法相信菲當地報紙刊登的那些不真實和矛盾的東西,我想自己寫點文章告訴菲律賓人民真相。”
阿奇斯先生在給《環球時報》記者的信中也坦承,文章發表後在菲國內“引發不少強烈不滿,自然引起我家人和朋友的擔心。他們都提醒我,要‘十分’小心。但是,我無所謂,我已經退休了,只想講出事實。我公開發表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讓菲律賓人睜開眼睛,認識到與中國對抗,挑釁中國是徒勞和無用的。相反,應該像大多數朋友及鄰國所做的那樣,採用友好和外交的方式與中國談。”
阿奇斯先生認爲,中國在黃巖島問題上佔盡優勢。而菲律賓無論從歷史、法律、外交和軍事任何一方面看,立場都相當脆弱。對於菲律賓來說,要想走出當前的尷尬局面,唯一體面和不丟面子的做法就是,心平氣和地與中國坐下來談判,找到一個互利和雙贏的辦法。
本報駐菲律賓特約記者張彥王渠
(來源:環球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