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日報評論員:堅持刻苦學習造就棟樑之材
胡錦濤總書記在五四重要講話中希望廣大青年堅持刻苦學習,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如飢似渴地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同時,注重在實踐的熔爐中增長見識、砥礪品質、強化本領,努力成爲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樑之材。這是黨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待,對於激勵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你就是他人的環境
有哲人說,如果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其實,改變了自己,周圍的環境漸漸也會改變。“總有一個天使住在每個人心中”,當你傳遞一種善的行爲,陌生心靈也會向你展示出你所預想的那一面——這就是善良的“傳遞效應”。郭明義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在堅守中凝聚起越來越壯大的愛心大軍。在他的感召下,100多支愛心分隊遍佈全國,成員達數萬人之多。
人民日報今日談:堵住“吃空餉”的制度漏洞
“吃空餉”現象不僅存在於永康,且多年來屢禁不止,近期也時有相關新聞。如何治理“吃空餉”頑症?永康的做法值得借鑑:他們引入羣衆監督,通過“自查公示舉報、覈查再公示”的辦法,來打破頑固的利益鏈條。如此陽光操作,如此循環往復,何愁不能杜絕“吃空餉”現象?
人民日報來論:別給“打吊瓶”的孩子們添加壓力
儘管已有醫學專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注射氨基酸並無補充能量的功效。但記者在事發地調查時,卻發現有一半家長表示理解和支持這種做法:只要能緩解學生緊張心理,哪怕只有心理暗示作用,用還是比不用強。這種邏輯,其實已經跟科學素養沒有關係,它更多反映出學生、家長和學校共同面對的升學考試壓力。
人民日報來論:“薯條哥”走紅折射道德焦渴
也許在陸傑森心裏,送一包薯條,和乞丐一起吃,並沒有太多“道德”或者“正義”的考量,不過是一個熱心人對陌生弱勢者樸素的關懷,想到就做了,如此而已。可這樣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引起超乎尋常的關注和讚譽,不知爲何,讓人心裏有幾分沉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這種舉手之勞的相互關愛,真的沒必要被過度拔高。
人民日報文藝點評:熒屏宮鬥何時休
“重口味”的後宮題材電視劇,充斥着勾心鬥角、爭風吃醋、相互算計——人性中惡的一面被無限放大。這種對歷史的解構背後隱藏着對權力、恩寵、一夜走紅、一夜暴富的嚮往和對享樂主義的崇拜,既無益於認識歷史,也無益於思考人生。
海外版望海樓:面對菲律賓,我們有足夠手段
應該說,通過直接談判和友好協商處理爭議,仍是當前解決黃巖島問題的最佳路徑,我們要盡一切可能將這種努力進行到最後一刻。但菲方不能將中國的善意視爲軟弱可欺。仁至亦有義盡的時候,忍無可忍就無須再忍,真到那個時候,我們不會介意和菲方共同創造一個“黃巖島模式”。應該說,面對這樣的對手,我們有足夠的智慧,也有足夠的手段,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讓對方收手。
海外版時事點評:大學生當起“黑領”礦工
“大學生採煤班”的行爲告訴我們,大學生就業要開闊思路。近年來,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就業取向爲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力求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這種選擇當然不能說是錯,但也應該看到,隨着擇業觀念的變化,許多大學畢業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大學生採煤班”就是一例。
人民日報編輯視線:殯葬服務爲何亂象依舊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無人能夠逃脫。殯葬行業,是一項涉及民生的重要服務行業,理應是公益性事業。"給生者以慰藉,使故者得安息"應是殯葬業的服務理念。但"死不起"的沉重現實,迫使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爲什麼殯葬業亂象難以扭轉?爲什麼《指導意見》指而不導?關乎民衆基本福利權的殯葬業管理如何更有成效?殯葬業改革該如何推進?這正是我們這組調查想探討的問題。
人民日報公民論壇:壟斷是殯葬亂象之源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殯葬不僅是個體生命終結的儀式,也是親屬表達對逝者哀悼追思的方式。如今,殯葬行業卻利用“活人不會在死者面前討價還價”的心理,追逐暴利,百姓在承受親人去世的痛苦的同時,還要承受任人宰割的痛苦與煩惱。
人民日報國際論壇:從歐洲政壇更迭看執政者的六個“力”
歐債危機攪動的風暴如此強勁,給歐洲政治家們足足實實上了一堂大課。在國家保持總體穩定的前提下,經濟無疑是左右選票最重的砝碼。經濟走勢不僅決定着選民的社會福利和幸福指數,而且直接關乎人們對國家發展前景的信心。於是乎,“政策有效性”以及“經濟週期”成爲論者分析選戰得失的兩個關鍵詞。如此分析,固然有其道理。不過,從更深層面看,歐洲政壇更迭還同執政者對六個“力”的綜合把握密切相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