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馬嶽君本報實習生王志堂
近日,記者在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採訪時瞭解到,前段時間在該區召開的社會管理創新研討會上,兩位負責人圍繞社會管理創新項目申報發生了爭執,而她們竟然是一對母女。
“爭執的這對母女,母親楊豔榮是小陽泉南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女兒郗莉莉是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副局長。”當時主持會議的城區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冉志偉向記者介紹說,今年以來,爲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陽泉市城區政法委每隔一段時間就組織轄區各單位召開社會管理創新研討會,聽取各單位社會管理創新進展情況。
而這次爭執就是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報的一個項目而起。
“我們申報的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的三級保障化平臺,這個平臺涵蓋社會保險、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就業培訓、求職信息互換等各個方面,平臺的建立將會使全區、街道、社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實現網絡化無紙化辦公,減輕職工負擔,同時更好地服務羣衆。整個網絡工程全部投資預計將達到500萬元。”會場上,郗莉莉代表自己單位彙報着項目計劃。
“500萬?那麼多錢?不行的。”郗莉莉說完後,楊豔榮接過了話茬兒。“還是我們的項目好,我申報的是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這個日間照料中心,可白天把沒人照料的孤寡老人都接過來,既解決了問題,又省得社區工作人員到處跑着照顧,還不用大的投資,小區附近兩間平房就可以了。”
“我們的項目是市裏推廣的試點,如果建成將成爲全省最先進的網絡化平臺,現在看起來投資大,但一旦建成會節省更多的人力物力,使咱們城區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方面走在全省的前面,希望區裏能支持我們這個項目。”郗莉莉據理力爭。
“冉書記,還是支持我們吧,我們這個項目投資少,見效快。他們那個項目,花錢太多,區裏壓力太大。”楊豔榮說。
“媽,你介紹你們的項目,老說我們幹嘛?”面對着母親的不依不饒,郗莉莉有點無可奈何地說。
“郗莉莉同志,咱們這是工作,不要套近乎啊!”楊豔榮一本正經地說道。
一句話,引得參會代表都笑了。
“好了,好了,你們母女別爭了,你們的項目都是好項目,都是服務咱們城區社會管理創新的,只要是好的項目,咱們區裏都會想辦法提供支持。”看着爭執的母女二人,冉志偉趕緊笑着打圓場。
“領導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顧及到所有的項目,所以必須爭取得到領導的支持,所以在爭取支持方面是堅決不能‘讓步’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楊豔榮悄悄對記者說。
“當着領導的面,媽媽這樣做,我的臉上很掛不住啊!不過,她是媽,我也不能咋樣。”郗莉莉說,“不過我挺理解我母親的。這麼多年,她對於負責的社區,傾注了無數心血,社區建設中的很多資金,都是母親四處‘化緣’解決的,有時甚至還要從自己家裏拿錢。”
冉志偉告訴記者:“自去年城區開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以來,大家熱情都很高,涌現出了很多先進,楊豔榮和郗莉莉母女就是其中的代表,去年,她們雙雙被評爲城區社會管理創新先進個人,同臺領獎。正是有了無數工作者的熱情和付出,我們的工作才能幹得有聲有色。所以,像楊豔榮母女這樣的人越多越好,這樣的爭執越多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