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日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4週年。在汶川的廣東社工站站長周小燕特別忙碌,她每天都和社工同事們分組走家串戶,瞭解羣衆心理情況。
去年,廣東援建汶川工作組圓滿完成了3年的援建任務,清遠姑娘周小燕和她組建的社工團隊選擇了留下來,把心理重建的溫暖傳遞給這裏的更多家庭。
截至今年4月,這個名爲“大同”的社工機構共開展個案服務154例,小組74例,大型社區活動132次,共有7萬多人次接受了周小燕們的愛心社工服務。今年5月,周小燕代表汶川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全國先進民辦社工機構的獎項。
救災更救心服務7萬人
“有時候我們在大自然面前,似乎是那麼渺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放棄,時常,我們一起相互感動;現在,我們一起並肩作戰。”
這是去年途經映秀遭遇泥石流的時候,周小燕寫下的日記。在汶川的4年裏,餘震、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一直貫穿於翻山越嶺的社工服務中。
對大多數個案的心理重建,周小燕都會面談5到10次,經過評估心理情況基本好轉後,還會不時進行個案跟蹤。
映秀鎮一名初中生小花的案例令小燕印象深刻。4年前的“5·12”剛好是小花的生日,一名陪她過生日的朋友在地震中不幸遇難,小花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周小燕發現這個案例後,反覆與小花耐心溝通,並給小花布置“作業”——每天幫媽媽做一件家務,並參加有家長和老師參與的聯誼遊戲。一個月下來,小花逐漸走出陰霾,變得開朗起來。
“孩子的心理是最脆弱的,95%經歷過地震的孩子都把地震遺址列入最不喜歡去的地方。”周小燕說,因此社工一直把兒童作爲心理康復的重點。
救心更救生養起“跑山雞”
除了心理重建,震後多年,周小燕認爲現在更重要的是解決羣衆的生計問題。“一來可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二來可以使他們的生活有奔頭”。
地處偏僻高山的映秀鎮黃家院村是當地的典型貧困村。周小燕帶着社工團隊到村做工作,情況令人始料不及,“震後村民們養過蠍子,結果虧了不少錢,就灰心喪氣地等幫扶資金過日子。看見我們不是來給錢的,就趕我們走”。
社工團隊沒有放棄,多次跋涉上山,挨家逐戶上門瞭解村民的需求,漸漸獲得羣衆理解。“我們爭取到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支持,帶領20戶農家組成互助小組,以扶貧基金補助一部分、農家互助一部分的形式,養起了‘跑山雞’,並請畜牧專家上山培訓村民。”
去年4月養殖的1800多隻“跑山雞”,到今年春節全部賣光,20戶人家得到了幾萬元的收入。
●南方日報記者謝慶裕
今年,周小燕正聯繫養殖企業與農戶對接,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這叫‘重生’跑山雞,它給了我們生活的希望”,村民們由衷感嘆。
4年來,周小燕帶領社工們通過類似項目運作,令越來越多的村民精神面貌大爲轉變,樹立了發家致富、改變貧困的決心和信心。
愛心傳幫帶社工有了“家”
汶川地震那年,就讀廣東工業大學社工專業的周小燕大四還沒畢業。地震後不久,她揹着家人和老師來到汶川調研,從此與汶川結緣。“起初老師希望我先留在那裏,招攬更多本地人加入團隊,沒想到一干就是4年”。
4年來,周小燕只是在參加省外社工組織會議時纔回一下老家清遠,連除夕和大年初一都在汶川陪老人們過年。
工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汶川)廣東社工站在汶川縣社會福利服務救助中心掛牌成立。同年12月,汶川縣民政局批准註冊汶川縣第一個民辦社工機構——汶川縣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目前,服務中心已經發展了13名社工。另有“我愛我家”志願者愛心藝術團,成爲四川深入社區的志願者品牌。
“在這裏的13名社工之中,只有我一個是廣東人,另外還有兩個來自雲南,其餘10個是四川人。我一個外地人都堅持了下來,他們就會更加堅定信心紮根汶川。”周小燕說,儘管現在北京、上海一些社工機構想挖她走,但她已心屬汶川矢志不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