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前, 黑龍江
省的病情通報會透露,衛生部部長陳竺聽說張麗莉的事蹟後,要求舉全國 醫療
系統之力救治張老師。時至現在,這位捨己救學生致高位截癱的佳木斯“最美女教師”,雖然仍在病榻上同死神頑強抗爭,卻已牽掛了全國人民對爲善者早日康復的祝願,對人世間留住“最美”的企盼。
“最美女教師”,在那人性光芒閃耀的一瞬間,迸發出了感天動地的美麗,是我們身邊千千萬萬普通人民教師的代表與縮影。從鄭經緯到譚千秋、從徐本禹到孟二冬,這些曾經無比熟悉的名字,你我是否還銘記於心?曾如春花般燦爛的辛勤園丁,今天的他們是否老無所依?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感人情懷,明天的我們是否還會繼續說給孩子們聽?
歲月的流逝,往往會將公衆的注意力無情轉移;隨着時光荏苒,輿論的關注點也會消磨、也會變遷。“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那些曾經感動中國的英雄及草根,或多或少地都在日常繁忙而瑣碎的記憶中淡漠,這也難怪有人擔心我們會不會異化成“記性”最差的民族。儘管遺忘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如果任由“失憶”變爲習慣,就不僅會傷害到那些爲善者的樸素感情,更會妨礙到後來者追隨的勇氣,反倒會平添出不少踐行“最美”的成本。
雖然爲善者無所求,但社會大衆不應無所謂。只有共同銘記住“最美”,纔會讓“最美”在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代代傳承,也纔會讓範跑跑之流的道德慌張消弭於未然。其實,銘記“最美”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在互聯網發達的微博時代,一次輕柔的鼠標點擊,一份溫馨的@轉發,就可以讓“最美”們不再孤單,讓驅陰散霾的愛心溫暖不再猶豫。
不要忘記“最美”,不過是最底線的要求。制度上的有效保障,較之自發的記憶,更持久也更耐磨。精神的紀念固然重要,物質的激勵也不可或缺。一幕幕踊躍捐款確實令人感動,但爲傷者提供持續的醫療保障,爲生者提供適度的生活改善,恐怕就不是慈善方的一家責任了。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捨己而爲人,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最可寶貴的共同記憶元素。今天,當我們爲“最美女教師”在生與死之間的果敢抉擇感動之時,還請不要忘記“最美”的明天:一時的熱血沸騰,不若冷靜的學習與思考;一時的盡心照料,不若長久的耐心與呵護。銘記“最美”,也就凝聚了那些來之不易的向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