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光伏新能源大棚發電“搬到”了菜博會現場,數字化程控種植管理系統即時監測蔬菜生長環境,澆水、控溫、補光一體管理自動完成,一個個蔬菜水果長到了樹上……15日下午,科學發展新山東——“魯花杯”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採訪團東線走進壽光蔬菜博覽會,感受科技與農業結合的無窮魅力。
蔬菜種在管道上,番茄、黃瓜“樹”上長
無“土”生金、獨“樹”成林、萬“果”同根,一走進展示大廳,衆多的蔬菜藝術品立刻讓人眼花繚亂。一棵棵綠油油的蔬菜整齊地“長”在管道、廊架上和展示池中,按比例配好的營養物質放進水裏便融化成營養液,管道則把這些營養液輸送給植物根系,只需要給它點陽光。據瞭解,由於蔬菜在土壤中連年種植後,積累的鹽分和根結線蟲等病蟲害對作物根系的危害很大,而無土栽培便有效地解決了重茬問題。像這種“水培”模式不僅不會污染環境,而且使單位面積的產量至少提高5倍,由於營養直接充足供給,葉菜植物的生長期比在土壤裏更短。
菜博會上,西紅柿、黃瓜、彩椒、冬瓜等蔬菜紛紛“上了樹”,讓人忍不住嘖嘖稱奇。據介紹,這種“蔬菜樹式栽培”把具有無限生長特性的直立和蔓生草本蔬菜進行單株“樹形化”或“巨型化”培育,以主攻植株冠幅面積、單株高產和延長生長結果週期爲努力自標,是一種純觀光、科普型的栽培。
十幾棵高約3米的正茁壯成長的茄子樹上,竟然有三種不同顏色的茄果!除了我們平常見到的紫色長條茄外,還有紫白花紋相間的花紋茄和雪白色長條茄,錯綜相間,煞是喜人。而能做到這種改良換代,託魯巴姆高位嫁接術功不可沒。“茄子樹在育苗後,就像桃樹等果木嫁接原理一樣,把不同品種的茄子放到了同一株茄子樹上生長,所以嫁接上的枝椏長就呈現出了茄果滿樹的壯觀景象。”
除了精美的果蔬,神奇的科技,令人流連忘返的意境,還有用蔬菜、果實、種子、乾果等組合而成的310多個蔬菜藝術景觀,讓遊客不僅感嘆科技的神奇,“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菜博會辦成了國際標杆,農田科技登上了展會舞臺
據瞭解,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是商務部正式批准的年度例會,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蔬菜產業品牌展會。2000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三屆,每屆都以豐碩的經貿成果,獨特的展覽模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國內外農業及相關產業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壽光市農業局長楊維田的話語底氣大於豪氣,“抓住了前沿科技的‘牛鼻子’,我們自然有做第一的決心和信心。”據介紹,第十三屆菜博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綠色·科技·未來”爲主題,以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爲目標,全面彙集展示和交流國內外蔬菜產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新理念,引導蔬菜產業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促進農業的轉型升級。大會廣泛開展產品展銷、項目推介、經貿洽談、招商引資活動,吸引和實現生產要素的濃縮聚集,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本屆菜博會總展出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室內15.5萬平方米,設八個展廳、四個蔬菜溫室大棚、蔬菜博物館、採摘園及廣場展位區,室內外展位2000個。展會期間還將舉辦第三屆中華農聖文化節,全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論壇,海峽兩岸休閒觀光農業交流會,荷蘭種業發展研討會,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等活動。另外大會還設有多個分展區,全面展示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
10萬農民獲“綠色證書”,人才成了壽光的“金種子”
在壽光溫室大棚的歷史中,第一個引進的人才是韓永山。1989年,爲了留住他,壽光縣委專門召開了常委會,會議結果出乎意料:獎勵韓永山8萬元,120平方米住房一套,配備專門北京吉普車一輛,全家四口戶口遷到壽光並“農轉非”。要知道,那時,一個幹部年收入不過幾千元,而獎給韓永山的房子,還是全縣第一批商品房中最好的一套。壽光對人才的重視,可見一斑。
“怎樣才能抓住科技,那就是留得下人才。科技怎樣纔有用,那就得推廣下去,得出成果!”王伯祥書記的話在今天聽起來還是那麼實在。壽光農業能夠健康持續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壽光市委、市政府科技興農的觀念一脈相承:一方面,重視人才,真心實意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培育人才,推廣科技。
栽下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壽光在農業部批覆的基礎上,啓動蔬菜種業基地創業園建設,積極完善配套設施,創造最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健全服務機制,探索新辦法,引導市外科研人才、機構和企業入駐創業園。創業園包括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蔬菜良種展示推廣中心、蔬菜良種實驗區、蔬菜良種示範展示區和蔬菜種苗繁育區,建設100個試驗標準棚、250個示範標準棚、3000畝的種苗生產繁育棚和10000平方米的展示廳。優秀的人才,先進、齊全的設備加良好的機制,就等於科技的未來。
在技術推廣上,堅持把科技送上門,教到手。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培訓農民60多萬人次,目前該市有10萬多農民獲得了“綠色證書”,2.4萬名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員”資格,180名農民成爲“農民科技專家”。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下鄉服務活動,現場對農民進行生產指導、技術諮詢。早在2005年,壽光成立了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創建了壽光農業信息網站,通過網絡、電話、現場服務三個渠道,爲全市農民提供蔬菜標準化技術諮詢、市場信息等服務,被農民朋友譽爲“一點就靈的技術萬事通”、“永不落幕的農家影院”、“科技千里眼”等。“壽光農民也出去打工,每年在外面有3000多人,主要是到外地市縣鄉擔任科技副縣長、科技副鄉長或科技特派員什麼的。”壽光市農業局局長楊維田說這句話時很平靜,但我們聽起來卻是感慨萬千。正是由於對科技的無限渴望,緊緊追求,紮實推廣,壽光才歷來處處有途徑學技術,每個人時時都在學技術,農業發展才這麼迅速,這麼持久,依然這麼有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