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以往的義工活動中,曾出現了義工幫助他人被誤解的現象,如一次組織義工在市區繁華地段幫助引路時,居然有人將義工當成了壞人。這就需要媒體應多關注義工這一羣體,多做一些公益性宣傳,使更多人能夠了解義工、支持義工,以便義工在整個社會管理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效能。”
本報記者張國強常鑫
走進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人民廣場街道勝利社區,一眼就能看見貼在社區辦公室牆上一位老人的照片。白髮蒼蒼,面容清瘦,堅毅的眼神中透着一種溫情。照片上的人叫張貞慧,遼寧師範大學的退休教師,今年93歲的她目前是全國年齡最大的義工之一。勝利社區是大連張貞慧義工站的根據地。
5月初,記者走進勝利社區,走近張貞慧和她的義工隊。
我當義工不是擺樣子的
在熙來攘往的青泥窪橋街頭,記者見到了這位身材雖高卻顯得瘦弱的老人張貞慧,她正在散發義務獻血的宣傳單。白髮蒼蒼的老人散發傳單,這引來許多行人注目的舉動,對張貞慧來說卻很平常。
“我念大學時得了肺結核,是慈善救濟金給我治的病,因此我對慈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2003年初,時年84歲的張貞慧帶着一顆感恩的心成爲全國年齡最大的義工。
2003年3月2日,張貞慧開始了她的第一次義工活動:發放義務獻血宣傳單。當天風很大,天氣也很冷,組織者勸她別去了,張貞慧非常認真地回答:“那怎麼行,我來當義工是要工作的,不是來擺樣子的。”從上午8點到11點多,張貞慧一直堅持發放傳單。
10年來,豐富多彩的義工活動成了張貞慧生活的絕對重心:慈善總會在老虎灘栽種義工林,有她購買的千棵樹苗和揮動鐵鍬時流下的汗水;在義工獻血活動中,有她發放宣傳單的忙碌身影;在街頭募捐,她手捧募捐箱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清點公共場所捐款箱善款,她在堆成山的零錢中,有時一干就是七八個小時。加入義工隊伍以來,張貞慧爲慈善總會義務工作達5000多個小時。
2011年12月1日,“中國好人榜”好人名單揭曉,大連市西崗區“奶奶級”義工張貞慧榜上有名。
捐的錢全從自己身上省
熟悉張貞慧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捐款專業戶。
從1951年至今,她捐款10萬餘元資助了百餘位貧困學生;1998年洪水,她在學校捐了3500元之後,自己又跑到民政局,掏出了5000元錢;“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她先後在慈善總會、學校、街道捐款6500元,繳納特殊黨費3500元。
幾十年來,張貞慧已累計爲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捐款十幾萬元。“最近,張媽媽還辦好了捐獻遺體的手續,準備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獻給社會。”西崗區人民廣場街道綜治辦副主任沙穎哲告訴記者。
“她只是一名退休教師,捐款的錢從哪裏來?”記者問。
“都是她自己省出來的。”沙穎哲說,“張媽媽的衣服很少,平時就只穿布衣膠鞋;吃得也很簡單,去市場只買‘扒堆菜’;她的所有收入除了保證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之外,都捐給了社會。”
在張貞慧家裏,她從鐵牀下的一個塑料紙包裏,拿出厚厚的一沓榮譽證書和一部分她捐款的收據給記者看。“這些是我最大的財富。”張貞慧說。
張貞慧精神帶出18支隊伍
在張貞慧事蹟感召下,2006年,全國首家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義工站——張貞慧義工站在大連西崗區人民廣場街道成立。志願者服務站總部設在勝利社區,下設6個分站、18支隊伍,共計500餘人,其中持證義工232人。
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母子義工”在大連越來越多。
“小孩子參加義工對其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已經有10多年義工經歷的林文會告訴記者,“我女兒樑林從6歲時,開始跟隨我做義工。以前有吃東西只顧自己、亂扔垃圾等不良習慣,可是做了義工後,這些習慣很快消失了。現在集體榮譽感特強,還極有愛心。經常和做義工的小朋友們將省下的零花錢去資助孤寡老人。”
據瞭解,自2002年3月大連市慈善總會率先在全國建立第一個慈善義工隊伍後,10年間,大連義工的數量由2002年的810人達到如今註冊義工439206人,義工站1032個。
義工幫人被誤解困惑人
對於大連現在43萬的註冊義工數量,大連市慈善總會義工分會會長王淑梅說:“我估計,未來5年,大連的義工數量會達到60萬……”
雖然義工在大連市已經呈現枝繁葉茂之勢,但是發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記者在勝利社區採訪時,勝利街道社區黨委副書記高莉莉列舉了目前義工面臨的兩個現實困境:
“目前義工的活動形式還依賴於結合一些節日而開展,自發性、創造性的活動比較少。隨着義工隊伍的壯大,應該有創造性地組織一些活動。”高莉莉首先對義工的活動形式提出了建議。
高莉莉還說:“在以往的義工活動中,曾出現了義工幫助他人被誤解的現象。這就需要媒體多關注義工這一羣體,多做一些公益性宣傳,使更多人能夠了解義工、支持義工。”
“義工羣體的專業化和年輕化也需要加強。”沙穎哲說,“現在做義工的多是一些退休人員,不可否認這些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得承認,有些義工工作需要更年輕的人來參與,從而加強中間力量。”
在勝利社區採訪,當問及“是否知道張貞慧和張貞慧義工站”時,所有受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張貞慧老人給予我們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現在整個大連基本上都知道她。越來越多的家長或者學生打電話給我,希望加入張貞慧義工站工作。”沙穎哲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義工是作爲公衆參與社會管理的。我們做綜治工作,可以通過技防、物防和人防對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爲進行約束,但義工工作是從人的內心進行淨化和管理的。事實上,綜治工作也需要大量的義工和志願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