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今中外,莫不追求公平,與此同時,人們也在不斷地反思公平。到底什麼是公平?怎麼做纔算公平?要不要追求公平?公平真的能夠做到嗎?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意即一個國家最大的禍患是不平均。孔子認爲,平均就沒有貧富之分,就公平了,然而平均真的公平嗎。
今天,公平更是一個法理概念,統一於一個標準,然而誰又能保證這個標準的公平?正是對於公平的理解不同,大家都覺得不公平,這個世界便一直處在紛爭之中不得安寧。高考改革便是在這種公平之惑中,左右爲難,陷於困境,無法突破。
有人說,分數是最公平的,劃定一個分數線,多一分上,少一分下。那麼,一考定終身的分數真能反映學生的水平嗎?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導致分數差距是否公平?復讀生與應屆生競爭是否公平?
現在大學招生指標分配存在明顯的不公平,北京、上海等大學資源豐富的地區考生處於有利地位,讓江西等地羨慕嫉妒恨。少數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更是讓內地教育發達省份感覺到另一種民族歧視,以至於大量高考移民出現,異地上學、異地高考的訴求也日漸增加甚至變成抗爭。
這些年我們的改革過於頻繁。我們有了多種招生方式的償試,保送、特招、自主招生、校長實名推薦,也有過多次考試的償試,北京、上海都償試過春考,甚至有所謂的“北約”、“華約”大學聯考,還有各省的自主命題。總之,折騰來,折騰去,也沒有折騰出公平來。
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狀態實現的,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又是一種社會發展的趨勢,總是會在動態中達成基本公平。高考改革過於考慮公平,公平就變成了“緊箍咒”,使我們專注於眼前所謂的公平,畏首畏尾、瞻前顧後、裹足不前。
國外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值得借鑑,如筆試和麪試相結合,考試和推薦相結合,文化分數和社會活動能力相結合,全國統一考試和多次考試相結合,學生自主申請大學和大學自主招生相結合,大學通過考試選拔學生和學生在多個錄取通知書中選擇大學相結合,甚至允許憑藉權錢等特殊方式入學但強調公開、競爭和有限,甚至對校友後代報考本校優待有加。一說起借鑑這些,我們就想到了中國國情,就擔心腐敗,認爲在我們國家行不通。
現在的考試和招生已經夠腐敗了,情況不會比現在更糟糕。我大膽假設,允許北大、清華全部在北京招生,就算北京的所有大學都不招北京之外的一個學生也沒有關係。假以時日,大家將不再以考入北大、清華等所謂的名校爲榮,爲什麼,因爲牌子砸了。我同時樂觀地預計,倒了北大、清華,將會有更多好大學涌現。
只有實現普遍的真正的大學自主招生,大學才能從各自不同的人才觀出發來考察人才,纔會有不同風格的大學,而分數纔不會成爲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這種高考和招生的變化,又會進而影響到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國教育才有可能走上健康良性之路。
謹防對公平的追求變成對改革的求全責備,走出公平之惑,讓高考改革的膽子和步子大一些,再大一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