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每天清晨,張倫都會扛着鋤頭和籃子,來到村東北一條被雨水衝得坑坑窪窪的土路上。他先用鋤頭剷平路面,隨後又用籃子取土,墊到路上,再用腳踩實。
義務修路30餘年
今年82歲的張倫,家住寶坻區大鐘莊鎮岳家樓村,是一名老黨員。上世紀80年代初,因挖溝澆水,道路變得坑坑窪窪,特別是一到雨天,出行非常不便。張倫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每天扛着鋤頭或者鐵杴,修補路上的溝溝坎坎。時間長了,多少會耽誤自家的農活兒。“修路是做好事。我們就多幹點兒活兒,支持他。”家裏人說。這一修,就堅持了30餘年。
30多年的義務修路,張倫的身影成了岳家樓一帶特有的風景。54歲的村支書張建忠說:“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見到過張大爺修木橋。那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把大道北橋給震壞了,張大爺自己找來厚木板,帶着工具修好了。孩子上學、大人上班都安全多了。”
用壞工具幾十把
在兒女眼中,張倫是個倔老頭,只要是他認準的事情就一定要幹,誰勸也不行。老人每年差不多都要添置兩件“家當”,一把鋤頭、一把鐵杴。爲修路,老人至今已用壞幾十把工具。
“雖然父親身體一直很好,但修路也難免磕磕碰碰。張倫的兒子張春青回憶:“七年前,一場大雨過後,父親一大早就扛着鐵杴出門了。到了田邊的路上,因爲太着急,沒注意放在地上的鐵杴,被絆倒後,腿上被鐵杴劃了一條大口子,送到醫院後縫了十幾針。但老人傷一好,又扛着鋤頭修路去了。”張倫的兒女說,父親平時不抽菸不喝酒,修路就是他的最大“業餘愛好”。
如今交通條件改善了,一些鄉村路都變成了柏油路,但張倫的修路任務並沒有因此停下。“雖然我80多了,但我的身體還好,我還要一直幹下去,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張倫自信地說。本報記者袁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