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網絡給人們帶來很大的方便,人們求醫問藥也願意先在網上查詢。可是,個別醫療機構就利用人們對網絡的依賴,僱人假扮醫療專家,用網絡來騙取患者的信任,將患者引誘到自家醫院,一步步掏空患者的錢袋,讓你病沒治好,錢卻沒了。日前,本市工商部門就查獲了這樣一起無照經營的消費者申訴。
據瞭解,今年5月份,工商部門接到一起衆多消費者申訴,反映河北區金海道附近一小區的某棟樓房六樓一單元內晝夜有人在此進行經營,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工商河北分局一舉於近日查獲了這個無照經營的商戶,查扣了經營所用電腦。
原來該無照商家受一些民營、社區醫院甚至是無照私人診所等醫療機構的委託,利用網絡僱請人員來對患者進行醫療諮詢,將患者推薦到這些醫療機構就診。據工商人員介紹,該商戶聘用的都爲20多歲的年輕女子,實行三班倒的工作方式,24小時在網上爲不明就裏的患者推薦“名醫名家”,所推薦的醫院多爲各地名不見經傳的醫療機構。他們利用事先編撰好的問答方式,一步步將患者帶入預先設置好的陷阱內。商戶推薦上鉤的患者去往他們推薦的醫院,所花費的醫療費用,醫院會根據事先約定的費用,劃歸其賬戶,作爲回報。該商戶如此經營,獲利頗豐。
這一騙人招數在網上還有不少。記者8月13日晚間11:45,在網絡上隨便查詢了一個病種,點擊進入網頁後,就彈出了一個在線諮詢對話窗。記者點擊後,詢問該病種的發病原因,哪裏治療比較有效。“專家”詢問記者所在的省市後,推薦了本市一家常在媒體上大做廣告的社區醫院,並稱該院專家雲集,療效顯著等等。記者次日來到了其推薦的這家位於中環線上的民營醫院。記者進入醫院發現,院內前來診治的患者可真是屈指可數,全沒有本市各大有名醫院內的人頭攢動、患者衆多的場面。進入這家醫院,就會有多名醫護人員迎上前來,大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一名30多歲的女子詢問記者看什麼病症,記者佯稱心臟不適。“掛個內科劉主任的號吧。老專家啦!”女子說道。記者掛號後被帶到2樓內科診室,診室內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六旬男子在詢問記者一些症狀後,表示問題有所嚴重,要先進行拍片等纔可得知結果。記者拿出前兩天剛看過此病的病歷。“咱們和他們查的不一樣。”男子回答。“不都是彩超嗎?還會照出兩樣的結果來?”記者質疑。“瞧你說的,咱不是爲了對症下藥嗎?那家醫院大夫看的不見得跟我一樣,看的地方也不同。你要是不照片子,我也不敢下結論呀。”記者只好離開醫院。
記者隨後再次登錄進行諮詢的網站,向其進行諮詢,並稱其推薦醫院名不副實。“我們說的你就信嗎?怨你自己沒腦子。”對方在線“專家”說出此話後,再也不對記者的提問作答。記者從工商部門瞭解到,所謂在線專家所推薦的醫院多爲各地名不見經傳的醫院,患者少、收益差,所以利用此類手段來吸引患者。
記者手記
網絡問診還得留神
目前我國的醫療資源稀缺,找醫療專家看病更是“一號難求”。爲什麼網絡上的醫療專家如此氾濫?爲此,記者特意向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第三中心醫院等醫院詢問,得知爲方便網友和外地患者,一些權威的醫療專家也會在網上回答各地患者的諮詢。但是這都是有選擇性的,不能保證每位患者的諮詢都有問必答。因爲這些專家平時既要在門診接診,還要給住院病人看病、會診,還要教學和搞學術研究。這些專家一般年齡又較大,不可能還有精力在大半夜守在電腦前回答每位患者的諮詢。據瞭解,有個別社區醫院違反規定,將診室承包給私人醫生或者民營醫院,爲了賺取高額利潤,想出了網上諮詢誘導患者的“奇招”。提醒市民,遇到所謂網絡醫療專家的“熱心”解答和指導,還是要多動動腦筋考慮考慮。本報記者樑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