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近日正式發佈,該規劃透露北京將可能出臺擁堵收費管理政策及相應配套設施。
10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登《八問徵收擁堵費》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網上找到一讀,我這裏限於篇幅不詳細介紹了。
同一天,王安先生在《中國青年報》他的“世說新語”專欄文章《駱駝累死了,遊客被捅了》中,也談到收取擁堵費問題。他說:“北京城堵車已成常態,收擁堵費公平吧?但總會有車可以不付費,也會有人出得起擁堵費,比如送禮的官員,擁堵費最後還要轉嫁到那些不送禮的民衆身上。”
我們過去有個“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理論與實踐,“文革”後放棄了。後來,一些地方官員有了“價格槓桿一抓就靈”的新理念。什麼東西緊俏,供不應求,就擡高價格。在經濟學上,這的確百試不爽。但公共產品主要是由政府組織提供,不是個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政治經濟問題,涉及到公平、正義等政治問題,比如教育、衛生、道路等,單純用價格槓桿,價高者得,靈固然很靈,但也有可能使政府和政策變成爲少數有錢人服務。在中國,我看“價格槓桿一抓就靈”新理念也快過時了。任何新理念都有老了的時候,何況價格槓桿也算不上多麼新的東西。
城市擁堵費就是個價格槓桿而已。想讓城市有多少車輛,那就看你的收費價目表如何制定了。從理論上說,你可以通過價格槓桿讓城市沒有汽車了。這是個最簡單易行的治堵辦法,卻也是最容易傷害政府與百姓的辦法。用不用,如何用,何時用,不可不慎之又慎。僅聽管理交通部門的一面意見不行,因爲他們的職責是交通暢通,道路不出現擁堵,其他問題可以統統不問不管。
對於攔不住的事情,有時就只能幫助想一想盡可能在實施過程中搞得好一點。倘若城市擁堵費非收不可,我建議不從本市居民車輛開始,而從公車開始。當然,正如王安先生所說,擁堵費最後還要轉嫁到民衆身上。這個建議很可能行不通。那麼,我的下一個建議——我最愛提建議,我也討厭我怎麼有那麼多建議——是從外地進城車輛收起。據幾位出國的朋友告訴我,歐洲一些國家裏的大城市,比如意大利羅馬,對本地居民車輛不收費,外地車輛進城收費,這也是一種收取擁堵費的辦法。各地城市可以根據自己城市的發展和需要,收取外地車輛進城費,價格高低也自行決定。你想讓外地車輛一輛都不進城,你就把價格定在一輛汽車的價格那麼高,再高就該捱罵了。我猜想,收取外地車輛進城費的西方國家一些城市,主要是爲了優先保證本地居民用車出行,這也合情合理。特別是爲了選票,也不能輕易對本地居民下狠手。外地進城車輛與選票無關,收點就收點吧。價格槓桿從來就是一把雙刃劍,擋住了需求,自然也會抑制了供給。其中分寸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我知道我的建議很可能引起外地進城車主的不滿,但我聲明:外地城市爲治堵收進城費,我也願意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