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今天是重陽節,重陽節是敬老的日子,很多人早已準備好了送給父母的禮物,然而是不是隻有物質的東西才能表達對老人的愛意?除了讓老人豐衣足食外,還有沒有重視過老人精神上的需要?天津社科院專家郝麥收表示,關愛孝順老人,不要只流於形式,而是應該發自內心,從多方面滿足老人的願望。
回家陪父母成“應付差事”
專家介紹,近日,網上一則新聞引起不少人的關注,說是兒孫去給老人祝壽,席間卻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機癮,玩遊戲的玩遊戲,刷微博的刷微博,老人受到冷落後,一怒摔盤離席。事情很小,卻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近年來,媒體輿論不斷宣揚要關愛老人,“常回家看看”成爲出現頻率頗高的熱門詞彙。結果,“回家看看”的人多了,但把回家陪父母視爲“應付差事”的也大有人在。
專家介紹,其實隨着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對於精神層面的需求遠遠大於對物質方面的需求,而很多老人最開心的事,僅僅是在一個融洽輕鬆的環境下,能和子女們多嘮會兒家常,吃一頓團圓飯。如今,很多人都會選擇週末回父母家,陪老人一起過,但如果仔細觀察,很多人卻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有的帶着工作去父母家接着完成,有的業務繁忙不停接打手機,兒孫們則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玩電腦,或是倚在牀上擺弄手機。一天下來,父母還要忙乎着做兩頓飯,坐下來聊天的時間可能半個小時都不到。不少人從父母家出來,馬上就有一種輕鬆感,好像剛剛完成了一項艱鉅任務。
修復被功利心態衝擊的家庭親情
專家指出,上述情況並不鮮見,很多人都將責任歸罪於手機、電腦的誘惑以及工作壓力。但看望老人流於形式,去當作一項任務完成,這其實是一種功利心態在作祟。如果沒有真正充盈的感情交流存在,那所謂的家庭聚會、看望父母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想要修復被功利心態衝擊的家庭親情,其實並不困難,比如做一名聆聽者,聽老人唸叨唸叨生活中遇到的、社會上發生的新鮮事;給父母捶捶背,按按摩;讓父母坐在一邊,自己下廚做幾道可口的飯菜。同時,還要做好孫輩與祖輩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樑”,淡化代溝,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們從小樹立“尊老”以及“孝敬”的意識。如果有可能,在週末陪父母的時候,儘量把手機關掉,工作徹底放下,多陪陪老人,其實這比送多少錢的營養品、治療儀,都更要受老人們的歡迎。 (胡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