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即使在夏季高溫期間,在這裏也幾乎聞不到酸臭氣味,更少蚊蠅。功臣就是這兩臺垃圾全封閉自動化處理設備。”上午8點,在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廢棄物運轉中心,57歲的站長袁紅旗一邊用水龍頭沖洗着垃圾廢水水槽,一面指着場院內兩臺高6米的灰色處理機自豪地介紹。
8點30分,第一輛來自海河教育園區的垃圾清運車緩緩地開進處理中心二層,在垃圾料斗前自動傾倒後快速離開,第二輛、第三輛……短短20分鐘內,先後有10多輛垃圾清運車運來垃圾。40歲的李師傅傾倒完一車垃圾後跳下駕駛臺告訴袁紅旗,晚上7點海河教育園區還有兩車垃圾要運來。袁紅旗笑着回答說,沒問題,我等着。李師傅告訴記者,多虧了這個廢棄物運轉中心(垃圾轉運中心),才使海河教育園區的垃圾可以就近運到這裏處理,他每天拉4車垃圾共8噸,再加上其他幾輛車,每天向這裏運送8個學校生活垃圾40噸。
9點,二層垃圾傾倒料斗已裝滿,袁紅旗奔跑到全封閉自動化處理設備電腦操作室。只見他坐在一臺電氣控制檯前,先輕輕地按下一個綠色的進料按鈕,監控畫面裏立刻出現了一團團紅紅綠綠的塑料袋、樹枝、菜葉、瓜皮等垃圾,翻滾着被緩緩地推進垃圾儲存箱;袁紅旗又按下另外一個綠色的壓料按鈕,只見儲存箱的垃圾被快速地推進擠壓箱,進行乾溼分離。10分鐘後,他又按下一個紅色的掛箱按鈕,只見被擠壓後的垃圾被快速地推進一輛大型垃圾運輸車裏,自動封箱,然後一輛掛車迅即拉着垃圾裝運車快速地駛出轉運中心場院。
9點30分,當又一車垃圾被掛車拉出場院後,袁紅旗快速走出控制檯,徑直來到一臺垃圾推箱後面。只見他擰下後蓋螺絲,掀開後蓋,一探身鑽進3米長的箱裏清理起滾動軸上纏繞的塑料袋,然後用抹布擦淨箱板上的污水。30分鐘後,他清理完跪着退出垃圾推箱。他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說,再好的機器設備也要保養,這個推箱如果不及時清理擦乾箱板,使用壽命不但縮短還會發生“罷工”。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廢棄物運轉中心垃圾處理高峯期每天可以處理垃圾200噸,可員工卻只有3人。袁紅旗每天早晨5點騎電動車到轉運中心,晚上7點離開,週六、週日從不休息。因爲位置偏僻,收入不多,這裏很難留住人長期幹下去,可袁紅旗卻一干就是兩年。“雖然我快60歲了,但還要再堅持多幹幾年,一人苦換來萬人樂,我感覺很值!”袁紅旗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