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劉慶友以其名字申請注冊了餃子商標,准備退休後開家餃子廠 |
在阜新煤礦食堂給溫家寶包餃子
劉慶友注冊商標要開餃子廠
遼寧阜新
2003年1月31日(除夕),溫家寶來到遼寧阜新市,看望生產一線的煤礦工人,並親自下到了720米深的煤礦井底,實地了解工人們的生產和安全情況,還和大家一起在井下吃了年夜餃子。
2003年1月31日,農歷除夕,溫家寶深入阜新艾友礦720米深礦底,與煤礦工人圍坐在巷道鐵軌上吃了頓年夜飯。食堂管理員劉慶友親手把熱騰騰的餃子遞給溫總理,坐在他身邊一起吃餃子過年。
而今已整十年,劉慶友對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難忘與總理720米井下吃年飯
2月的遼西大地,千裡冰封,氣溫達零下20℃。
6日,農歷臘月二十六的中午,本報記者奔波2000餘公裡,來到遼寧阜新礦業集團,歷經周折,終於見到今年55歲的艾友礦食堂管理員劉慶友。
劉慶友身高1.88米,典型的東北大漢,說起話來很爽朗,可當他回憶10年前那頓特殊的年夜飯時,這名漢子感慨萬千:“本以為握個手照個相就完了,沒想到總理在井下待了快2個小時,還和大家吃了年夜飯,這頓飯我一輩子忘不了。”
他說,那天下午4時起,他就和同事們開始忙活包餃子,有酸菜豬肉、羊肉芹菜和白菜雞蛋蝦仁三種餡的。晚上6時左右,通知說往井下送餃子,老劉就拎著飯盒下了井,每個飯盒裡有十四五個餃子。
見到一身工裝、頭戴紅色安全帽、腰挎礦燈電瓶和急救氧氣包,腳蹬黑色高腰水靴,完全一副煤礦工人本色的溫總理與30多名工友坐在鐵軌上,劉慶友將飯盒遞過去,“總理,您吃餃子。”
講到這裡,劉慶友說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總理接過餃子並沒有吃,而是遞給身邊的礦工,劉慶友遞一個,總理傳一個,大家也跟著傳,直到身邊30多人都有了餃子,劉慶友說:“總理,您也吃吧,這都有了。”
溫總理隨後纔與礦工們津津有味地吃起來,不時說:“好吃!”
隨行人員兩次提醒“該走了”
劉慶友回憶,溫總理吃餃子時,動情地說道:“我一直想和煤礦工人一起在井下過一個春節,今天,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他對隨行的當地乾部說,要關心煤礦建設和礦工生活,一要解決好煤礦的安全生產問題,二要解決好采空區塌陷沈降問題。要把改造和振興老工業基地作為一項戰略任務,老礦區要兩手抓,搞好經濟轉型,解決好職工就業問題。
“我當時就坐在總理對面,距離不到1米,他講話時,有工作人員提醒他時間到了。”劉慶友說,“可總理說,不著急,我還有四五個餃子沒吃呢,要吃完。”
見總理吃完餃子,劉慶友忙給他遞上一杯開水,就這間隙,工作人員再次提醒總理“該走了”。可總理接過水,“不忙,我再喝杯水。”
隨後,總理纔與礦工們一一握手道別,向大家致以新春祝賀。走進纜車時,時間已近2個小時,大大超過原定的1個小時。
“溫總理是真想體驗礦工的生活,和他在一起感覺他特別真誠,感覺很好。”劉慶友說,“他真是一個和藹、慈祥的領導人。”
意外出名“餃子王”上央視
劉慶友沒想到,因為給總理包過餃子,一年後的大年三十,他被中央電視臺邀請到北京參加春節特別節目《一年又一年》,在其中的“年夜飯”一節,他做的餃子作為現場八道菜中的壓軸菜上場。
老劉打開辦公室裡的保險櫃,從一個大信封裡翻出一摞報紙和照片,有他和總理在井下吃餃子的照片,也有《阜新晚報》關於他上央視的報道,標題是《央視瞄准阜新“餃子王”》。
“這個‘餃子王’的說法還得感謝張泉靈。”劉慶友說,當時他最後一個上場,主持人張泉靈大聲說,下面請餃子大王劉慶友現場制作純正的東北風味的餃子。“就這樣,餃子王的名聲傳出去了,好多人現在見到我都說,老劉,弄點餃子吃。”
劉慶友笑著說,因為這次節目,他還認識了范偉、敬一丹和白岩松。他們三人都是東北老鄉,范偉給他打下手時說:“咱們是東北老鄉,你是我的偶像,你給總理包過餃子,今天你的餃子我也要嘗嘗。”而敬一丹一句“老鄉見老鄉格外親嘛”,徹底打消了他的拘謹。
“阜新194萬人,我是第二個上央視的,第一個是個蒙古族拉馬頭琴的。”說到這,劉慶友臉上掛滿笑容。
注冊商標退休後要開餃子廠
22歲在礦上食堂上班,一乾33年,劉慶友的一輩子都與煤礦割捨不開。“父親就是老礦工,兄弟姊妹都在礦上,我媳婦女兒也在礦上上班。”
“現在比10年前忙多了。”劉慶友說,因為產能擴大,現在一天從早上5點半起到晚上9點半,食堂一天要供應5頓飯,而以前只要3頓。“4000多人輪流來吃,每天都要把好采購、驗收、加工、銷售四道關。”
采訪中,老劉透露了個秘密,他注冊了“劉慶友”牌商標,核定使用商品有饅頭、花卷、餃子、包子、餛飩等。
“有浙江、江蘇一些企業跟我聯系,想買商標,有家企業開價10萬,可我沒賣。”劉慶友說,他打算退休後自己開家餃子廠或酒店,讓大家記得溫總理曾在井下和礦工們吃過餃子。(記者李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