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漢沽2013年元宵節花會展演將在正月十五晚7點拉開帷幕,轄區30多支花會隊伍將爲市民奉獻一場民俗藝術“盛宴”。據瞭解,漢沽地區的民間花會有30餘種,包括漢沽飛鑔、搶網高蹺、耍龍燈、獅子舞、耍中幡、小車會、跑旱船等。這些表演形式大部分從鹽漁生產演變而來,具有濃郁的“海味”特色。
據介紹,花會是一種多彩多姿的民間歌舞表演,由於人們的生活地域、風俗信仰的不同,形成了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表現手法不同的各具地方特色的花會表演。漢沽依河傍海,文化底蘊深厚,由鹽業和漁業生產衍生了聞名遐邇的漢沽飛鑔、搶網高蹺、耍龍燈、簍子燈等民間花會。
《漢沽區志》記載,耍龍燈這道花會在漢沽地區的流傳歷史約200年,分水龍和火龍兩種,每道會有40餘人。主要表演動作有:起龍、盤旋、雙龍串檔、整滾、半滾、雙龍搭架、二龍戲珠、雙龍盤旋、雙龍盤玉柱、上塔架(火龍)、下塔架(水龍)、收龍等。表演在打擊樂的配合下進行,歡快且活潑。簍子燈又名《五鬼鬧判》,約在清初順治年間出現在漢沽地區的各鄉村,以寨上鐵獅坨最爲著名。這道花會通常在正月十四到十六元宵節演出,曾在天津市津沽民間花會大獎賽中獲挖掘獎,並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天津卷》。
隨着時代的變遷和民間對文化的要求,漢沽有些花會已經失傳或瀕臨湮沒。其中,“放河燈”花會曾在薊運河沿岸廣爲流傳。這道花會是薊運河沿岸人們爲保家人平安,超度溺水而死的冤魂而開展的,隨着人們科學知識不斷普及,這種習俗也隨之湮滅了。而“盒子”花會在解放前的漢沽民間還有表演,後來因爲其技藝性較高,操辦起來比較複雜,尤其是有這方面技藝的老人尚存者越來越少而逐漸失傳。本報記者劉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