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國家又出臺新的房地產調控政策,被稱爲“國五條”。“國五條”是近幾年來國家出臺的第五次比較大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前四次則分別是2010年1月的“國十一條”、4月的“國十條”、9月的“9·29新政”,2011年1月的“新國八條”。這次是在房地產市場持續回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特點是“穩字當頭”,及時而徹底地打消了一些地區和開發商等待政策放鬆的幻想,釋放了政策將持續從緊的信號,顯示出政府不會容忍房價暴漲。
不過,政策的出臺是一回事,具體的落實又是一回事。從本質上說,中國的房價之所以遠離其合理價位,根本原因在於各地那種依賴房地產來維持GDP高增長的思路。從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來分析,外貿出口這一條,要看國際市場上的景氣程度,不是咱自己一家說了能算的;而拉動內需這一條,難度是最大的,喊了多年,雖然也有一定效果,但仍然還沒有成爲主力,其間涉及到許許多多細緻問題;比較來比較去,還是投資拉動這一條見效最快,立竿見影,至於它形成的過剩產能如何消化、如何變成消費品或公共服務讓人們去享受,則不是一時半會兒能顯現出來的,讓它往後放。於是乎,不少地方又出現了大規模“建城熱”,甚至削山、填海造城。如此下去,怕是又要走到投資拉動GDP的老路上去,又要造出一批新的“鬼城”。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由於見效不快,會越發被擠得沒有位置。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新的“國五條”出臺是必需的、及時的。
有些人有一種錯誤的觀點:他們認爲,中央把“城鎮化”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性重點,就意味着房地產價格可以不斷飆升,因此繼續把寶押在房地產上,認爲它可以穩賺不賠。其實,世上哪有這樣的事情?連一貫鼓吹“暴漲論”的任志強任大炮最近都改嘴了,這就很說明問題。再說,遠的有日本、我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前車之鑑,近的有溫州、鄂爾多斯等地的“鬼城化”,市場經濟的規律是共通的,不可能在人家那裏都靈驗,偏偏到你這裏它就不靈。未雨綢繆是明智的,而一廂情願地等着天上掉餡餅,最後等來的一定是隕石。
更何況,城鎮化的精髓,並不在於建起多少房子,而在於生活於其間的人,脫離了舊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全新的形式實現了就業,並且當地的產業實現了良性循環的自我造血功能,這才叫真正的城鎮化。如果僅僅是把原來的耕地蓋成了住宅小區,原來的農民變成了小房產主,卻沒有其他的變化,時間一長會怎麼樣呢?人無事就要生非,用不了多久就會坐吃山空,並形成新的社會問題。新的小區也會因爲附加值開發不夠,自身沒有生產價值的空間,而只是一個單純的睡覺的地方,早晚重新變成“鬼城”。建幾座“鬼城”絕不是真正的城鎮化,這裏邊必須要進行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其意義基本上等於一次再創業。本報評論員韓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