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8日(星期五)下午3時,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二樓多功能廳舉行第三場記者會,邀請多位政協委員就“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成都傳媒集團成都電視臺記者]卞晉平委員,多年以來您一直致力於關注和保護古件古蹟,包括長城的恢復,包括古蜀道。今年在報告中看到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在新型城化的過程中,很多城市有很多的古蹟古建,您覺得是通過行政的渠道,還是通過民主渠道來推進會更有效果。另外我還想請教一下,作爲我們成都是幾千年來沒有變過城市名字的,也有很多古建,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您能不能給我們提一些建議,如何去保護這些建築,能夠給城市留下文化的脈絡?
[卞晉平]實際上我對文物保護是外行,因爲我在政協負責這方面工作,所以跟很多文物專家在一起,爲文物保護和遺產的保護與發揮社會作用做了不少事,這主要是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我們這些年關注了,比方說像新疆吐魯番的坎兒井,有人說這是上千年的奇蹟,一看不亞於萬里長城的工程,但是現在正在日益消失,一年大概十幾條,如果這個狀況不制止的話,到2021、2022年,到20年以後將沒有一條有水的坎兒井。比如說大運河,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輝煌的工程之一,不僅是攻城打,更是對溝通南北,發揮我們的經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於這麼多年來,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像江西瑞金的紅色區域、雲南的百年米軌、杭州西湖的保護、萬里長城的保護,我們跟蹤做了許多這樣的工作。我認爲行政的,我們協商的,還有民間的,我們各種力量一起起來才能實現。我們去萬里長城考察的時候,長城那麼好的地方到處刻畫的都是字,這就是民衆保護意識的問題。我們到一些草原地看古長城,老百姓不知道那是長城,自己去那搬磚、用土,就地取、就地挖,有些古長城殘缺地方,老百姓就地掏洞窯洞住到裏面,這都屬於意識,這個我們有宣傳的責任,政府也有這個責任。
至於成都,我是個外行,我認爲成都是文化傳承比較好的一個地方,我去過你們那新改造的幾個街道,文化氛圍很濃,充分體現了成都巴蜀文化、天府文化,一看就很有素質。但是我用行話說不出來。總的來說,保護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現在在我們國家仍然任重道遠,不僅需要政府,也不僅需要政協,更需要我們在座的廣大新聞工作者去爲之宣傳、爲之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