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津北方網訊:桌椅、雙槓、壓腿器,這些器材顏色、大小並不統一,因爲建造材料都是從工地上撿來的,器材高度也比普通的矮一截,方便殘疾人使用。街道的居民把門口的這條特殊的街道稱爲“文體街”。它的建造者就是河東區中山門街道56歲的殘疾人聯絡員劉學鋼,他搖着輪椅、拄着雙柺用了1年的時間,行程上千公里,從工地上撿廢舊材料搭建了殘疾人專用“文體街”,熱心的劉學鋼被街道的居民們親切地稱爲“劉二哥”。
患小兒麻痹的他幹了27年殘疾人聯絡員
從小患上的小兒麻痹讓劉學鋼一生拖着兩條殘腿,一個鐵柺、一輛殘疾車,這就是劉學鋼每天出行的必備工具。由於從小患病肢體殘疾,小時候他走路只能是爬行。6歲那年,鄰居的大哥要去當兵了,臨行前爲劉學鋼做了一個柺杖,“大哥告訴我,雖然我一條腿壞了,還可以靠另一條腿和柺杖走路,等他回來時要讓我走路給他看。”劉學鋼說。大哥的鼓勵給了他信心,他靠着柺杖第一次站了起來,並一點點學習走路,開始不習慣,腋窩磨破了他沒有放棄,摔倒了再爬起來,後來他終於可以靠柺杖走路了。上學後,老師和同學們經常接送他上下學,帶他去春遊。想着別人對自己的關愛,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幫上別人呢?1986年,劉學鋼主動申請成爲中山門街的殘疾人聯絡員,奔走各個殘疾人家庭,一干就是27年。
家訪發現殘疾人多自閉他決心修建活動場
昨天,記者在中山門街殘疾人聯絡辦公室見到劉學鋼時,他正準備下社區到殘疾人家裏家訪。劉學鋼告訴記者,中山門街是本市殘疾人比較集中的地區,街道有14個社區,平均每個社區有160多位殘疾人。在家訪中,劉學鋼發現,大部分殘疾人因爲行動不便,再加上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他們整天閉門不出,漸漸地與人溝通都成了問題。
殘疾人老高原本是個性格爽朗的人,可自從患病肢體殘疾後,平時很少出門,劉學鋼在家訪中發現,老高精神萎靡、臉色蒼白,“以前多好的性格,見誰和誰打招呼,現在像比過去老了10歲,這樣下去人要壞了。”劉學鋼說。劉學鋼建議他平時多出去轉轉,可老高告訴他,下樓也沒地方待。從老高家回來,劉學鋼萌生了爲殘疾人搭建活動平臺的想法。
手搖輪椅奔走上千公里撿回廢舊材料搭建完成
說幹就幹,開始劉學鋼每天早晨8點多就搖着輪椅出發了,奔走於中山門、一號橋、大王莊附近的建築工地,廢舊的鋼筋、水泥板、水管、木板等,都被劉學鋼一一拉了回來,在團結東里社區裏搭建桌子、長凳、雙槓、壓腿器,甚至花草樹木等。這些器材五顏六色、高矮不一,比普通的器材矮一截。劉學鋼告訴記者,這是爲了方便殘疾人使用,不用靠別人幫忙,坐着輪椅就能鍛鍊。
爲了修建健身設施劉學鋼搖壞了2輛輪椅,往返行程上千公里。輪椅壞了,他買了燃油殘疾車,繼續往回拉材料。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劉學鋼用了1年的時間修建了100多米長的健身廣場,街道的居民親切地稱健身廣場爲殘疾人專用“文體街”。不少整天待在家中的殘疾人終於有了專用的活動場所。“出來轉轉,和人們聊聊,活動活動筋骨,心情舒暢了身體也好了,這就叫幸福。”殘疾人老高說。劉學鋼說,他其實就是想爲殘疾人做點實事,這一做就上癮了,現在停不下來了,只能儘自己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文/攝新報記者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