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人有“正月不相親”的老例兒,而如今不僅年輕人不再在乎這些,爲子女終身大事着急的爸媽們也紛紛破除舊俗,在素有“爸媽相親會”之稱的中心公園、南開公園等地,正月十五之前就有了父母們忙碌的身影。記者在採訪時發現,“老例兒”是被父母們破除了,卻又興起了“新例兒”。
現象1
“爸媽相親會”:老人出馬一個頂倆
正月十四、十五兩天,年味兒還未散去,中心公園依舊像往日的週末一樣,隨處可見那些爲孩子找對象的父母。胸前彆着徵友信息,推着的自行車上夾着徵友信息……只要是顯眼的位置,都能看見父母們爲孩子們做的徵友廣告。
“這不都是爲了孩子嘛,要想讓孩子早點找到對象,就得主動出擊。”市民李阿姨告訴記者。她推着自行車,一邊慢慢走,一邊察看着家長們攜帶的信息,她的胸前和自行車上也有她女兒的信息,年齡、身高、學歷、工作簡介,以及爲孩子徵友的要求。有中意的,李阿姨會停下腳步,詳細地詢問對方孩子的情況,並用筆仔細地記錄下來。採訪時,記者看到李阿姨的小本上已經有了八九個“合適人選”。“這些我看條件還不錯,多記幾個,拿回去讓閨女有更多的選擇餘地,成功率還高一些。”李阿姨認爲,父母出馬給孩子找對象有“優勢”,既可以先替孩子把一道關,還能“廣撒網多捕魚”讓孩子去挑。換成女兒自己,哪好意思一下子物色這麼多。
不過,做兒女的卻不一定認同爸媽的觀點。“爸媽出馬一個頂倆,我給女兒物色的男友都是百裏挑一的,可她總是應付差事。”李阿姨告訴記者,她女兒重點大學畢業,是公務員,今年28歲了還沒對象。女兒對老媽替她相親的事不買賬,說她包辦婚姻,給她拿回去徵友信息,最多打個電話聯繫聯繫,然後就挑出人家一大堆毛病。“只要女兒不成家,我就繼續在這兒爲她找對象。”李阿姨說。
現象2
正月相親:破了“老例兒”來了“新例兒”
記者看到,信息裏的一些青年不過才二十二三歲,有的大學還沒畢業,離大齡遠着呢。“找個合適的對象可不容易,得早動手,動手晚了好的都讓別人挑走了。”王阿姨對記者說。
“什麼正月裏不相親,誰還在乎這些老例兒,孩子能趕緊找到對象纔是最要緊的。”很多父母這樣告訴記者。採訪中記者發現,給孩子相親的父母們沒有了“老例兒”,而“新例兒”卻在不知不覺間成了定式。
“家裏有房嗎?”一位父親問另一位父親。“我們正要買呢。”當得知對方需貸款給兒子買房後,那位父親毫不猶豫地轉身走了。
“這是我一早上第三次被人拒絕了。其實我也能理解,都是爲了孩子,都不希望孩子結婚後有太多的負擔。可我們工薪階層,哪來這麼多錢給兒子一次性付款買房啊!”這位家長很無奈。他告訴記者,“家裏有房嗎?”幾乎已成了女孩家長對男孩家長的固定問候語,家長們看了信息覺得學歷、工作、身高等滿意,開口第一句便是詢問房子。
“別光說我們女孩的家長有偏見,男孩的家長呢?”一位女孩的媽媽說,“開口就問‘長得漂亮嗎’,哪來這麼多天仙美女啊。”
現象3
紅娘服務站:父母的要求大都比孩子高
這個正月對於河北區月牙河紅娘服務站的付春榮大娘來說,又是一個收穫的春節。紅娘服務站從正月初二開始就沒閒着,已經有10餘對青年確立了戀愛關係。
走進付大娘的家,屋子裏已經坐了六位家長。“現在人還不算多,到了週末你再來看看,屋外面都有等候的家長。”付大娘退休前擔任居委會主任,沒少爲大齡男女當紅娘。退休後和幾個老姐妹辦起服務站,七年來已經成就了上千對姻緣,服務站還有一個網站,網上網下共有四萬餘名會員。“上網的年輕人多,到這兒來的父母多,父母的要求大都比孩子高。”付大娘說。
“過去沒退休時給大齡男女介紹對象,男女雙方沒見面時,最關注的問題是對方人品怎麼樣,把人好放在第一位。而現在有些父母和年輕人,把物質和外貌作爲第一道關口。”付大娘說,“其實,找對象跟買衣服一樣,適合自己纔是最主要的,衣服款式再好,不適合你的身材那也不行。”她認爲,人品好、性格相投是幸福婚姻的關鍵。房子、家庭背景、外表等因素應該考慮,但不能作爲前提條件,在擇偶時,也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設定條件不能太苛刻。
現象4
老紅娘: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不買賬
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家長出場相親已經成爲常見現象,一些相親大會甚至出現了以家庭爲單位的親友團。25歲的小宋告訴記者,去年他參加一次鵲橋會時,除了爸爸媽媽,姑姑和二姨也都去了,真不知該聽誰的好。對此付大娘說,父母擔心兒女終身大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父輩的擇偶標準和年輕一代的想法,不免有着很大的出入。
付大娘的紅娘服務站在網上也開通了交友平臺。相比父母來服務站面談找對象,網站的成功率更高一些。
去年年底,有一位母親爲了女兒的婚姻大事找到了付大娘。在介紹女兒時,這位母親很自豪,“我女兒是重點大學畢業的,長得也好,工作也穩定,您可給我們介紹一個好點兒的。”這位母親翻着登記冊看了許久,也沒找到一個符合她心意的小夥子。臨走時,付大娘把自己開通的交友網站地址告訴了這位母親,建議她的女兒可以在網上找找。
不到一個月,這位母親又找到了付大娘,剛一見面就大倒苦水,“孩子對象是找到了,但是我不同意,根本配不上我閨女。”原來,這位母親把交友網站的地址告訴女兒後,不到一星期,女兒在交友羣中找到了談得來的對象,起初是網上聊,到後來一見面,倆人情投意合。母親也爲女兒找到對象感到高興,可是一聽對方中專畢業,是一家小公司的業務員,這位母親馬上變了臉,要求女兒和對方趕緊散。女兒不同意散,母女倆爲此不停地爭吵。這位母親告訴付大娘,“我只是希望孩子找個更好的,難道有錯嗎?孩子怎麼這麼不懂我的心呢?”
付大娘說,一些父母總是拿自己的眼光爲孩子挑選對象,其實兩代人對於婚戀往往各有看法。做家長的應該試着放手,尊重孩子的選擇,畢竟今後的婚姻生活是靠孩子自己去經營,做父母的不能越俎代庖。
專家觀點
盲目追求“硬件”
容易錯失良緣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父母出馬相親的大齡男女青年中,不僅有公務員、教師、醫生等社會認可度較高的職業,碩士、博士也不乏其人。條件這麼好,爲何找不到對象?
市社科院副研究員、婚姻家庭問題專家汪潔分析說,對結婚對象要求過高是主要癥結之一。當前形勢下,相親市場住房、學歷水平水漲船高,特別是一些父母,出於保護子女的主觀意志,往往把住房、學歷、工作、家庭背景、容貌作爲判斷的關鍵因素,住房、學歷等變成了相親的“敲門磚”。有的人不停地尋找“硬件”最好的結婚對象,從正當年尋覓成了“剩男剩女”。其實,並非擁有完美“硬件”的人就是最好的伴侶,找到真心真意彼此託付終身的伴侶纔是最幸福的。
對於愈演愈烈的爸媽替子女相親現象,汪潔認爲,年輕人對於婚齡的概念與父輩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可能父輩們二十四五歲就結婚了,而子女二十七八歲纔開始考慮婚姻問題。於是父母與兒女對婚齡的認識就產生了一個幾歲的差距,這直接導致在婚姻問題上父母表現得比兒女更着急。
“子女的婚姻是家庭大事,父母操心費神在情理之中。但如果從相親到結婚設定太多的門檻,甚至是強求子女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尋找結婚對象,未必能給孩子帶來美滿的婚姻。”汪潔認爲,在孩子的婚姻大事上,父母應該提供客觀有價值的建議,不應越俎代庖,一味強調物質條件和門當戶對。婚姻沒有最好,有的只是合適,只要雙方感覺合適就是美滿的婚姻。
實錄
婚姻成了“老大難”,父母着急,本人心裏自然也不是滋味。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易成剩男剩女的幾種典型心態。
他們爲何成爲“剩”字輩
挑來挑去挑不中,讓他“奔四”!
[實 例]
李雷今年已經32歲了。父母眼看着兒子“奔四”了還沒成家,四處託人爲孩子的終身大事張羅。
“結婚的房子早給他買了,也裝修好了,什麼都有了,就差個女主人。”採訪時,李雷的父母提到兒子的終身大事,話語中充滿了感傷,“大家給他介紹了多少個了,他就沒有一個相中的。”
在付大娘的紅娘服務站採訪時,記者遇到了這對爲孩子的婚事愁白了頭的父母。他們慕名找上門來,希望付大娘能幫他們的孩子也找到心儀的另一半。
李雷在一家外企工作,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客戶,在找對象方面特別挑剔。“有時跟女孩見過面後,我們總會問問怎麼樣。他每次都有一大堆的理由,不是嫌人家長得不好,就是嫌人家工作不好。我們也納悶了,究竟是人家女孩不好,還是他要求太高。”李雷的父親說,願意爲兒子介紹對象的人越來越少了,都覺得介紹了也不成,白費工夫。
[分 析]
付大娘告訴記者,其實很多大齡男女就是在“挑剔”中剩下的,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處於花季年齡時覺得自身條件不錯,對戀愛對象非常苛求。可是人無完人,他們想象中的完美對象是沒有的。一直挑剔到青春不再,仍未選到符合自己條件的人,落得個“花中選花,越選越差”。她提醒“挑剔”的大齡男女首先要改變心態,以平常心去面對第一次見面,這樣有助於增進了解,發現對方的優點。
比來比去比不停,下一個會更好?
[實 例]
“周圍跟他同齡的孩子早就一個個成家了,他至今還沒找到合適的。”
小周與付春榮大娘同住一個小區,他的終身大事是付大娘的一份牽掛。只要發現合適人選,付大娘會第一時間通知小周,“這孩子工作好人長得也精神,這幾年見了得有一個連了,沒一個女孩能走長的。”
“按常理,這樣的孩子不愁找不着對象,可這孩子總是愛比較,拿以前見過的女孩的優點同眼前見的進行比較,這一比,哪還能有滿意的?”付大娘說。
35歲的李萌也是在“下一個會更好”的美好期盼中成了剩女。“在外人看來,我這麼年輕就當上了部門主管,很風光,其實我更羨慕那些天天有人陪,回家有肩膀可以依靠的姐妹們。”李萌說,父母對於她的終身大事從起初的着急,到現在已經變得沒脾氣了。“相親是相了不少,但一直沒有遇到我心目中的那個人,我一直等待着那個人的出現。”
李萌也後悔過。29歲那年,通過朋友介紹她認識了給她印象最深刻的相親對象,“論學歷,他是碩士,跟我很配;論工作,他在科研機關,我在事業單位。我們走了幾回,我感覺他好像少了點什麼,所以就沒有繼續走下去。”少了什麼呢?李萌說,他身上少了以前一個相親對象幽默的氣質。
[分 析]
付大娘說,一些條件好的年輕人,往往對於另一半的要求特別高,總是感覺下一個纔是最好的,就這樣,在比來比去中他們就剩下了。她提醒說,在尋找另一半時,千萬不能總是這山望着那山高,要學會靜下心來好好相處一段時間,增進彼此瞭解。
只願“同甘”不能“共苦”,她選擇分手
[實 例]
兩年前,如果不是因爲不願婚後分擔每月的房貸,琳琳或許現在已經嫁爲人妻,有了自己的小家了。而如今,琳琳依然在尋找着,也不曾改變腦海中爲另一半設定的條件。
“最起碼要有一套房子,這樣以後的生活就不會有太多的負擔。”琳琳當初和相戀4年的男友分手就是因爲房子。男友是她在大學時的同學,家庭條件一般,當兩人談婚論嫁時,房子成了最大的問題。男友的父母提出可以幫他們付兩成首付買房,貸款則需要他們倆自己來還,裝修的錢也得他們自籌。琳琳掙扎了許久,最後還是選擇和男友分手。
分手後琳琳也痛苦過,但是想到還貸帶來的生活壓力,她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於是,在朋友、同學、親戚的“舉薦”下,她開始不停地相親。“有房嗎?”成爲琳琳相親時必談的話題。在琳琳看來,她的另一半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一條不合格其他免談。有時男方條件不錯,琳琳看上了人家,人家卻沒看上她。有時人家看上她了,她卻嫌人家條件不好,就這樣,琳琳到現在還單着。朋友們勸她降低條件,可是琳琳覺得只是緣分還未到,她總會遇見一個既對她好,又有經濟實力的男友。
[分 析]
對此汪潔認爲,面對婚後可能出現的生活壓力,一些女青年對婚姻既渴望又懼怕,在“猶豫”和不斷選擇的過程中,在對物質條件的盲目追求中延誤了自己的婚姻。物質條件固然有其重要性,但兩人是否合得來更重要。物質可以積累,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在選擇另一半時,還是應多看看兩人是否脾氣相投。如果只願“同甘”不願“共苦”,很難找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