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美社區需要哪些條件?環境美、生態美、設施美!我認爲,這些條件都需要,但僅只是表皮,建設最美社區,文化薰陶是重要手段,人的和諧是核心目的。”聊起最美社區建設,來自騰衝和順古鎮的寸茂鴻代表侃侃而談。
寸茂鴻以自己的家鄉和順爲例,和順先民自明朝中後期走夷邦開始就明白一個道理,要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必須興文化、辦教育。在一代代文化傳承中,和順人讀書學習之風蔚藍成風,鄉親們比的是誰家出了多少讀書人,而不是羨慕別人有多少錢。如今,和順6500多人口中,有藏書10萬多冊。和順社區的繁榮、和諧,居民的幸福、安康,以社區文化傳承、普及密不可分。
寸茂鴻認爲,精神文化是社區文化的核心,包括社區精神、社區道德、價值觀念、社區理想、行爲準則等。這是社區成員價值觀、道德觀生成的主要途徑。由於精神文化具有明顯的社區特點,所以往往要多年積累,逐步形成。社區管理者應積極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並長期堅持下去,如社區升旗儀式、評選文明戶、學雷鋒演講等。只有這樣,居民纔會對自己的社區有認同感、責任感、幸福感,社區精神廣化才能得以傳承。
阮永川代表
解除養老後顧之憂
“我很想說說農民工的後顧之憂。無論在城市或鄉村,建設美麗社區都無法迴避農民工養老保險和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作爲一名農民工代表,阮永川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阮永川認爲,我國出現的第一代農民工基本上是60、70年代出生的人,已面臨老齡化和下一代的教育難題。他希望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增加對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金額繳費標準。目前,我國新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個人繳費標準設定爲每年100元至1000元等8個檔次,即使按照最高繳費標準1000元計算,每人每月領到的養老金也大概只有107.91元,根本無法保障基本生活。另外,要制定措施,切實解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受教育問題,均衡教育資源,准許解決農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辦學校在城市辦學,適當放寬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的准入條件。
陳科含代表
讓人人都有家
“現在城市裏的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吃、住、行等一系列生活都面臨着不少問題。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這些外來的客人才能更有歸屬感。”從事企業工會工作的陳科含代表在平日工作中常常接觸着這些渴望在城市安家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大多來自農村,來到城市了機會變多、生活壓力也變大了。在陳科含的理解裏,社區就是一座城市的縮影,“美好的社區不就是在這裏生活的人能生活的好,有家、有工作嗎?”她說。
關於公租房,陳科含提出了一個自己的建議:希望每年政府在公租房分配時留出少量名額獎勵給當地對稅收、就業做出較大貢獻的企業,由企業獎勵給符合分配條件的優秀員工。“這樣既獎勵了有貢獻的企業,又關懷了需要幫助的外來務工人員,還增進了企業和員工之間的感情。”陳科含希望,以後每一個來到城市發展的人能得關懷,既能收穫夢想、也能收穫家。
宋萬永代表
“最美社區”要有“醫務室”
“現在在城市,一方面是大醫院人多爲患看病難,另一方面社區醫院服務功能卻發揮不完全。”宋萬永代表認爲,近年來我省醫療服務建設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羣衆醫療保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社區醫療服務體系構建還不完善。來自醫療行業的宋萬永介紹,社區衛生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可以直接爲社區居民提供基礎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醫療六位一體的功能服務。“隨着我國老齡化的加劇,醫療負擔逐年加重,這種服務體系不但可以方便社區居民,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宋萬永認爲,有着完備醫療服務的社區纔是“最美社區”。
宋萬永建議,國家應儘快出臺囊括社區醫療服務內容的醫保法規案,從立法建制的高度全面推進這方面工作,“要從制度上保證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等制度銜接起來。”宋萬永還希望,今後能吸引更多優秀的醫療人才到社區、鄉村等基層一線去,全面提升基層的醫療水平。(記者瞿妹寧季徵尹朝平施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