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邊,企業求賢若渴,早早來到結業典禮上設攤招聘,事後還多次打電話向行業協會祕書長“要人”;一邊,殘聯培訓、就業部門幾次三番動員,報名者數量仍然達不到預期,個別年輕人拒絕的理由竟是:“打麻將我有耐心的,坐下來修表?沒那個耐心!”首期培訓班好不容易開出來,一些學員的學習熱情和就業意願仍較薄弱,讓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項目開發者和企業產生“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失落感——這是最近發生在本市的一件尷尬事。業內人士認爲,這一現象折射出當前殘疾人工作中值得關注的就業心態問題。培訓班學員越學越少
初級技師月薪三四千元,中高級技師月收入有望過萬元,這是在上海市殘疾人首個鐘錶維修培訓班開班儀式上,上海鐘錶行業協會祕書長蔡明輝爲學員們勾勒的美好前景。可惜的是,願意參加這個新興項目培訓並能堅持讀完全部課程、通過職業資格鑑定考試的學員,最終只有11人,而且,他們當中,也並非人人有就業或創業意願。
第二期培訓班本月即將開班,報名意願仍未達預期,市殘聯、市殘疾人勞動服務中心、鐘錶行業協會和上海工業技術學校,難免都有些失落。
前景好但學員不起勁
市殘疾人勞服中心從去年起與華東師大公共管理學院成立“上海市殘疾人就業培訓管理體系與試點研究”課題項目,與鐘錶、園林綠化、印刷、木材行業協會木門專委會、都市型工業等行業協會合作,幫助殘疾人成長爲有一技之長的緊缺型高級藍領和白領,提升殘疾人的就業層次,增加他們的勞動收入。項目參與者一致看好這種精細化、個性化的新型培訓模式,認爲這是上海在普遍實現殘疾人就業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就業層次的一大創新,對其效果十分期待。儘管一些健全人聽說後也十分感興趣,但殘疾人自身的反饋卻並不積極。
去年底,市殘疾人勞服中心工作人員帶着5名具有大中專學歷的學員前往一家綠化公司,接受育種培訓。育種只需要在實驗室裏洗洗瓶子和種苗,進行篩選、培育,既不用搬運沉重的苗木,也不用在苗圃中日曬雨淋,可謂是一個比較輕鬆的技術型崗位。可是,經過一小時現場體驗後,3人當場退出,剩餘2人也在後期放棄。
去年年中,還有5人被推介到一家園藝公司。公司提供多項特殊待遇,如工休安排空調房間,天氣不好時允許休息,工作量僅爲健全人的十分之一而報酬相同,還提供免費午飯。然而,企業多次給予機會,學員最終還是放棄就業。
寧願“掛靠”不願就業
精心設計的培訓和就業指導項目,爲什麼在殘疾人中反響不熱烈?課題執行組副組長、華東師大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冉認爲,這其中固然存在客觀因素,如招生宣傳有空白點、培訓和工作地點路程較遠等,但殘疾人自身的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
例如,綠化公司有意錄取的2名殘疾人,一人要求公司打破“同工同酬”,給予高於其他“徵地工”的待遇,另一人對工時安排不滿意,兩人最終均未能就業。園藝公司培訓的幾人中,有的不打招呼就缺勤,有的只顧聊天,工作量不及旁邊70歲老太的十分之一,有的認爲“原先‘掛靠’在別的單位,不用上班每月也有760元收入,做新工作要花力氣,不如不來”,還有人稱“原單位不要求勞動紀律,想來就來,想不來就不來,這裏卻不準遲到早退”。一些殘疾人的家長抱着“殘疾人應該得到照顧,你們一定要照顧好我們孩子”的思想,反對孩子通過努力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
針對靜安等區的一項調研顯示,父母包辦、溺愛的情況在一些中心城區尤其明顯。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中,殘疾青年往往樂於待在家裏消磨時間,通過“掛靠”得到相當於最低工資水平的月收入,而不願走出家門真正就業,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殘疾人也需轉變觀念
在“上海市殘疾人就業培訓管理體系與試點研究”課題對殘疾人進行的抽樣調查中,認爲工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並願意工作的人僅佔受訪者的八成,在一年內沒有離職意向者僅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上述案例和調查都顯示,就業意願淡薄,已成爲限制這部分殘疾人提升就業層次、提高生活質量的高牆壁壘。
儘管如此,相關各單位並沒有打退堂鼓,而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制定下一步方案,希望通過建立實訓基地、擴大培訓種類、做細招生宣傳等方式,爲殘疾人提供更加完善、精細的就業和創業培訓。相關人士同時指出,要打破限制殘疾人就業的壁壘,除了推動用人單位改善工作環境、呼籲健全人士平等對待殘疾人以外,殘疾人自身也迫切需要轉變觀念。
本報記者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