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3月13日凌晨1點,北京齊魯飯店。編輯宋立菊喝了一口衝好的咖啡,捶捶腰板,又繼續埋頭編輯“兩會”訪談節目。這已經是她在全國“兩會”期間第9個通宵幹活的夜晚。
和宋立菊這樣敬業的編輯一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天津電視臺新聞部派出32名精英工作者,通過《兩會同期聲》、《記者跑兩會》、《全國兩會訪談》等板塊,對天津代表委員履職盡責、參政議政的情況進行採訪報道。




“睡覺時已經3點半”
齊魯飯店是天津電視臺新聞部“兩會”報道團的大本營,所有分散在人大駐地、政協駐地的記者、技術人員都會在這個“基地”進行編輯、審覈片子的工作。
宋立菊告訴記者,她負責編輯的《全國兩會訪談》是非常重要的一檔節目,時長25分鐘,通過與嘉賓現場互動,解讀涉及民生等方面的重要話題。
“實際上從晚上9點,主持人林鐵和嘉賓做完訪談後,我的工作纔剛剛開始,每天都要對節目進行重新編輯、加入特技字幕等,幹完這些活,通常已經是凌晨3點半了。然後我的同事再起來接替我繼續編輯,經過領導多道審覈後,才傳回天津進行播出。”
宋立菊笑着說,對於電視工作者來說,工作程序較多,不僅要對拍攝的畫面進行編輯,更要聽錄音、寫下采訪對象說的話作爲字幕,工作到後半夜已經成爲習慣。
她說,今年“兩會”新聞報道週期長、節奏快、任務多,成爲很多記者的感悟,在這種壓力,更是要仔細認真容不得半點差錯。
搶時間 記者騎車送拍攝素材


早上8點10分,記者張光輝和孟濤吃過早點後,從齊魯飯店奔赴天津人大代表駐地西直門賓館。
不想在飯店門口卻遭遇北京“打車難”現象,爲了儘快在9點前趕到駐地,他們只好乘坐111路公交前往目的地。
在公交車上,張光輝告訴記者,今年他們新增加了《兩會同期聲》欄目,通過展現代表委員審議議案、提案的現場同期聲,讓觀衆看到一個原貌的審議情況。“但是,很多代表委員中午纔有時間接受採訪,採集完素材,下午就要及時地編輯、修改,並在電腦上敲出字幕,傳回後方,留給記者的時間真的很有限。”。
“我這次參加全國‘兩會’,對‘時間’這個概念真是深有體會⋯⋯”他繼續說,北京交通狀況一直不好,爲了及時傳回拍攝素材,記者們動用了很多交通方式,“打車、坐地鐵、乘公交,甚至是從酒店借自行車,從西直門賓館騎回齊魯飯店。只有及時地把片子傳回後方,才能保證新聞滾動播出,消息是最新的。”。
經過五六站地,公交到達西直門站。張光輝和孟濤趕赴人大分組討論現場拍攝代表討論現場的同期聲畫面。
帶直播耳機出鏡 記者隨時連線直播




上午10點,人大駐地西直門賓館1105房間。記者李阿珊正在整理採訪提綱和出鏡報頭的思路。
今年,她和記者姜珊共同負責《記者跑兩會》板塊的採訪,分別在人大、政協駐地進行報道。
作爲出鏡記者,她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帶着”攝像鏡頭,挖掘會場外的亮點。李阿珊表示:“在會下,我們跟代表委員進行了溝通,選出涉及新醫改、農村城鎮化、教育、就業等關係百姓切身利益的話題進行採訪。而且在報道內容和方式上也不同往年,更突出現場的傾聽,每個人都帶上直播的耳機線,只要在現場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隨時做連線、隨時回傳。”
對交通問題,記者董林娜同樣很有感觸:“前幾天,我們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採訪完代表,就要跟司機在最短時間內趕回齊魯飯店,當時交通比較擁堵,地圖、導航所有能避開擁堵的方式,我們都試過。在我們微信羣裏,有一張記者舉着地圖和司機找路線的照片非常火,這就是我們‘兩會’期間最真實的一面啊。”
忙完手裏的準備工作,李阿珊和攝像記者匆匆趕到分組討論的會場,等待會議結束,採訪代表。





今年全國“兩會”,雖然很多記者都是頭一回參加,但他們並不缺少經驗。記者張光輝說,因爲今年會期較長,前幾天明顯能感覺到節奏快、任務多、責任重,但隨着會議進程的展開,逐步進入狀態。他表示,兩會記者與“時間”賽跑既緊張又刺激,正是這樣的快節奏的“兩會時光”,才更加督促他們把更好、更有價值的新聞傳遞給觀衆。(記者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