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網訊每日新報評論員李國惠公交車就如同一個小社會,形形色色的人在這裏短暫相聚、相擠。完全陌生的兩個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交集,卻因爲在同一時間搭乘了同一輛公交車,而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關聯性。可如今這難得的一面之緣,卻因爲爭鬥,最終變成了一面之恨。
長春市102路公交車上,一中年女子因爲讓座問題掌摑一年輕男性;杭州的一個小夥子,因爲在公交車上沒有給抱孩子的婦女讓座,被其丈夫連扇5個耳光;石家莊一個老大爺爲搶座,竟然坐上了姑娘的大腿……公交車儼然成了一些人釋放戾氣的集散地,有時僅僅爲了一個座位,便爭得你死我活,打得兩敗俱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不,就在3月13日,又有一則新聞讓人大跌眼鏡——鄭州一年輕女孩,因未給一名60歲左右的老人讓座,被對方拽住頭髮暴打。此新聞一經曝光,當即引發熱議。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長久以來,我們也一直將“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當成一種美德來提倡。可如果有人不讓座,所謂“維護正義”的旁觀者,是否就可以不問青紅皁白,便第一時間進行道德綁架,人人都來橫加指責?所謂需要被讓座的“弱者”,是否就可以不問有無苦衷,便在衆目睽睽之下私設公堂,動輒掌摑暴打?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雖然每個人的立場和角度不同,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也會有異,但是對於大是大非,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最起碼的判斷力。所以,當女孩被老人暴打後,輿論大多都爲她鳴不平。雖然女孩爲少者不敬,的確需要反思,但是老人爲老者不尊,卻更該警醒。畢竟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讓不讓座屬道德範疇,法律並不干涉,但打着道德的旗號對他人進行傷害,就是違法甚至犯罪行爲了。所以,暴戾喚不回道德,只會與文明漸行漸遠。
此事發生後,不但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鄭州國棉三廠夕陽紅老年志願服務隊的注意。3月15日上午,他們將一個提了10多年的倡議,落實到了行動上——20多位老年人志願者走上街頭,發出“給年輕人讓座”的倡議。他們認爲青年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應多坐幾站,緩解勞累;老人應該像對自己孩子一樣對待年輕人,儘量避開乘車高峯期;希望老人和年輕人互相體諒,多爲他人着想。
消息一出,衆說紛紜。有人說老人挑戰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作秀,有人說如此做法是對當今社會尊老愛幼的諷刺,是在故意羞辱年輕人。果真這麼想,怕只會越發加深隔閡激化矛盾。這就如同兩個人交往,如果缺乏最起碼的體諒和理解,那麼好心也會變成惡意。社會需要互相關愛,人性的醜惡才能得到遏制。所以,與其想入非非大加揣測,不如高呼一聲“理解萬歲”。
其實讓不讓座,誰給誰讓座,都不是最重要的,“讓座困境”的關鍵是能否互相體諒換位思考。老年人確實有老年人的難處,但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苦衷。年輕人多體諒一下老人的難處,不用苦苦相逼,就會心甘情願起身讓座。老人多理解一下年輕人的苦衷,不必主動讓座,年輕人也會甘之如飴感動萬分。夕陽紅老年志願服務隊中的樑永祥大爺坦言:每次他給年輕人讓座,都會遭遇強烈“反抗”。《河南商報》新浪官方微博發起的調查也顯示,47%的網友投給了“肯定不會坐,即使當時很累或身體不舒服”。
美德強制不來,理解難能可貴。城市文明,人人受益。當我們在呼喚文明、倡導文明之際,面對接連發生的“讓座糾紛”,有兩個問題同樣值得深思——其一,如何在弘揚傳統美德時,也能讓人們意識到法律的尊嚴與權威?其二,如何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時,也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