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北京3月16日電(記者張遙、周劼人)“國家強調實業發展,給很多企業家吃了定心丸。但炒樓可以一夜成老闆,做實業可能十年沒進展,建議從政策上讓企業家主動、快速回歸實業創新。”中國江南控股集團總工程師黃作興代表說。
長期身處民營經濟發源地溫州的黃作興,對民營經濟最近幾年的發展軌跡深有感觸。“做實業投資大、風險大、見效慢,這種環境下經濟就容易由實向虛,走向樓市、股市,抽乾了‘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動力。”黃作興建議,做好幾個方面的“強化”爲實業科技創新裝上“發動機”。
黃作興建議,首先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這是生產主體的優勢。其他部門很難具備這一條龍的能力和條件。在新產品研發過程中,企業具備了市場的需求信息、可以進行新產品開發立項,同時具備產品開發和銷售推廣應用能力,善於瞭解用戶對新產品開發的反饋意見,有利於新產品不斷完善,批量生產。
黃作興認爲,還應強化對企業創新的政策傾斜,完善財政資助、貼息和稅收減免政策,建立健全利益補償機制,嚴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審批關,一經批准,15%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就要兌現。
“此外,國家對公共檢測、試驗設備的投入也應強化,這個活企業做不了,必須由國家牽頭來做。”黃作興說,建議國家早日建立行業公共新品破壞性試驗和檢測機構,提高新品質量性能的可靠性,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爲生產力。
黃作興同時建議,強化創新人才保障機制,加大對優秀科技人才的獎勵金額、政治待遇、住房和生活保障力度。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推廣應用,同時強化科技成果參股和科技金融機制的建設,借“溫州金改區”東風,推進科技金融服務平臺,鼓勵開展面向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擔保業務,例如面向高水平的回國回鄉創業人才,可以發放專項無需抵押擔保的小額貸款作爲初創費,開創科技優先的新局面。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