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遇上西雅圖》劇照
吳秀波
記者手記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
羊城晚報記者李麗
採訪第一次見的人,就如同相親。去之前用心查資料,除了優點還要着重注意對方過去有什麼劣跡,然後帶一點忐忑和猜想出發。見面之後,則是彼此觀察,暗自揣度。
有人說,明星和粉絲之間就像情人。這是一種極端的形容,但有其道理。要不你說,明星爲什麼會撒嬌,而粉絲又爲什麼會吃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歸結到最後都是最簡單的吸引原則。明星和粉絲之間如是,記者和明星之間亦如是。
有些明星作品多,十天半月就能見到一次。這類採訪對象通常在圈內地位至高,但正因如此,反倒容易在記者眼中顯出凡人的疲憊和庸常。我曾經形容那種採訪場面是“相見兩厭”,就像一對彼此已經失去新鮮感的夫妻,我還沒提問,你就知道我要問什麼,你還沒開口,我也已經知道了答案。足夠了解,註定擦不出火花,免不了貌合神離。採訪成了某種義務:過程中,雙方都奮力表現出興致;完事後,各自拍拍屁股走人連拜拜都懶得說。
採訪第一次見的人,則如同相親。去之前用心查資料,除了優點還要着重注意對方過去有什麼劣跡,然後帶一點忐忑和猜想出發。見面之後,則是彼此觀察,暗自揣度。跟相親對象一樣,採訪對象總是傾向於給出一些安全的標準答案,而你的任務則是想盡辦法從他口中套出一些更爲個人化的信息——性格健全嗎?談過幾次戀愛?計劃多少歲生孩子?這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我曾經在專訪時一屁股坐到採訪對象身邊,試圖以此拉近心理距離——儘管現場其實有好幾張沙發;我也曾遇過明星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不停地打斷我的問話,誇獎我的衣服和鞋子——這麼做只是爲了搶走我在對話中的主導權。總之,跟男女關係一樣,採訪這件事的本質就是控制與反控制。
我試過最無趣的採訪是對方纔開始說話我就忍不住開始走神,而且那還是我非常重視的採訪!這讓我想起一個女朋友說起的某段相親經歷:見面三分鐘後,她已經開始想象,如果跟他結婚,她要跟哪個男性朋友出軌!
但是,無論相親還是採訪,你偶爾也會遇到高段位的對手。上週,因爲《北京遇上西雅圖》而採訪了吳秀波。這位演員或許在電視線記者眼中已然“相見兩厭”,但對電影線記者來說還相當新鮮。當天,我眼睜睜看着一幫電影女記者被他“攻陷”。記者問:“你跟湯唯的緋聞是咋回事?”他答:“你怎麼不問我喜歡香菇菜心還是回鍋肉?”記者問:“你平時最大的興趣?”他答:“我花很多時間吃飯,這算不算一種業餘愛好?”有些話只能意會,寫不進稿子,就像你相親回家媽媽問你怎麼樣,你想半天只能說一句:“不錯,人挺好玩的。”但實際上,你心裏卻感受到更多。回想起來,你都分不清他到底是真誠還是狡詐,是無心還是刻意。原來你還沒來得及控制他,便已經被他牽着鼻子走了。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