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西寧3月23日電(記者徐文婷)“虹鱒魚養殖一年就能上市,每斤批發價在13元左右,我們的合作社一次就能掙回30萬元,沒想到效益這麼好。”世代生活在青海高原的65歲老人潘如成說。
天剛亮,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水車村的養殖戶潘如成就乘着小船給網箱的魚兒餵食了。“魚苗是從美國引進的,成活率在96%以上,而且肉質鮮美、高蛋白、低脂肪,在內地市場供不應求。”潘如成說。
化隆縣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海拔較高,氣候惡劣,耕地不足。近年來,隨着蘇只、公伯峽等水電站相繼在黃河上游建成,利用庫區自然條件發展鮭鱒魚養殖業成了當地農民致富的新渠道。
2008年,水車村13戶村民每戶出資5萬元,政府補助6萬元,共計71萬元,於當年年底成立了水車村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思路對了,高原荒灘上也能生金。”從地道的農民迅速轉變爲養魚專業戶,潘如成對此津津樂道:“除了規範養殖技術,漁業部門還定期組織培訓,從最基礎的孵化、繁育、魚病防治,到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等方面統統包括。”
潘如成算了一筆賬:過去自家種春小麥、油菜,完全靠天吃飯,每年每畝地收成不過五六百元。如今自己入股當“老闆”,合作社一年分紅就有5萬元。
鮭鱒魚類,如三文魚、虹鱒魚、大馬哈魚,只能在低溫水域中繁殖、生長,因此被稱爲冷水魚,由於養殖條件限制,國內冷水魚產業發展範圍並不廣。隨着黃河上游梯級水電站的開發,青海省內形成了10座大中型梯級水庫,爲發展冷水魚網箱養殖提供了57.4萬畝的廣闊水域。
“冷水魚對水質的要求非常嚴格,歐美一些國家甚至用能否養殖虹鱒魚作爲檢測水源清潔度的一個指標。”青海省農牧廳漁業局局長王海說:“在黃河源頭髮展冷水魚養殖業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2012年,青海省投入近1億元發展漁業設施,做到水產養殖基地建到哪裏,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就配套到哪裏。目前,全省累計建成網箱養殖面積達109155平方米,產值達1.3多元;2012年虹鱒魚產量達2580噸,佔全國產量的13%。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