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總統的4年流亡生活,其實並不顛沛流離。人們也許沒料到,穆沙拉夫的流亡日子依然過得“很滋潤”。
把指針撥回到2008年夏天。當年,他交權後先來到了聖地麥加。此後,子彈和炮火併未追着他出國,“強硬總統”很快開始了“吸金之旅”。
“他手裏缺了權,可絕對不缺錢。”美國《新聞週刊》在他下臺後的第二週就如此評價。
雖然時任美國國務卿賴斯直接表態,美國不會收留他,但無論是在中東、歐洲、還是美國,他的演講出場費都相當高。多家美國頂級公關公司都試圖把他“收入麾下”,成爲新的金牌主講人。美國EMBARK有限責任公司的公關管理人員評價,這位雄辯、性情急躁的老軍人的吸金能力,堪比美國前總統克林頓。
《新聞週刊》透露,克林頓的“身價”是每次25萬美金,而穆沙拉夫的出場費標準是“每天15萬至20萬美元”,其中包括噴氣式飛機等豪奢的貴賓級待遇。“如果在多地舉行多個活動,穆沙拉夫一次出場就能拿50萬至100萬美元。”EMBARK公司負責人大衛·惠勒說。他們的合作者名單裏還有老布什和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
大部分時間,穆沙拉夫都住在英國倫敦和阿聯酋首都迪拜。據消息人士透露,穆沙拉夫還要給大賣的自傳《在火線上》寫續集,屆時“又會有一筆七位數的收入輕鬆入袋”。
2009年7月10日,穆沙拉夫在倫敦好地段買下一棟三間半臥室的公寓,成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新鄰居。這馬上招致抨擊:“前總統買房,錢從何來?在任時與美國政府進行的數十億美元的聯合反恐,是否有貓膩?”據“星島環球”網報道,穆沙拉夫的工資收入有限,卸任前經濟似乎並不寬裕。
對此,穆沙拉夫表示,房子是在倫敦房市泡沫破碎後購進的,買房得到了兒子和一位朋友的資助,“手中掌握的錢不是來自任何本國或外國的情報機構或者部門”。
既然能在國外當個“富貴閒人”,爲何還要回到充滿危險和爭鬥的祖國?英國廣播公司的判斷也許做了回答:“他在外國的生活遠離炮火,但他從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回到權力中心。”(記者莊慶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