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上周末是今年清明期間首個集體共祭的日子,據統計,兩天內本市第一、第二殯儀館有1000餘人參加了集體共祭活動,整個現場安靜莊嚴,而且無一絲煙熏之氣,和場外一些市民的不文明祭掃行為形成鮮明對比。
昨天清晨,提前報名參加集體共祭的紅橋區祭掃家屬早早奔赴北倉第一殯儀館。今年集體祭掃第一殯儀館安排在仙苑廳。記者在大廳看到,四周布滿了花環、白色氣球、挽聯、挽幛,中間兩排由淡藍色長布蓋著的條案上,骨灰盒已按號碼擺放完畢,每名家屬手持號碼牌走到親人的骨灰盒前站好。
8時30分,儀式正式開始。伴隨著貝多芬的名曲《月光》,現場開始念祭奠詞。默哀時,主辦方為家屬提供了一個裝有白色蠟燭的小玻璃碗,一個裝有水漂菊花的透明容器,在閃閃的燭光中,家屬表達了對親人的無盡哀思。儀式結束後,在大廳門口擺放的松柏上,主辦單位還提供了心形留言掛牌,讓市民寫下感言掛在上面以示追思。此次前來祭奠父母的紅橋區陸博達先生表示,整個儀式既莊嚴又創新,能讓祭掃者表達對逝去親人更深的懷念之情,而且是真正的“無煙祭掃”。
集體祭掃期間,在第一殯儀館院內,個別市民正在進行焚香燒紙錢的祭掃行為,炮聲響起、煙霧繚繞,與“無煙祭掃”形成鮮明對比。市殯葬處處長王光華介紹,集體共祭越來越受到市民歡迎,這也說明市民的文明程度在不斷提高。今後集體共祭活動將舉辦下去,現場不燒紙、不磕頭、不擺供品、不搞迷信活動、不放鞭炮。
提醒祭掃市民
《骨灰存放證》是取盒祭奠的唯一憑證,祭掃時務必攜帶;取送骨灰盒時,要看清存放室、號,核對亡者姓名以免出錯;骨灰盒遷出必須將骨灰存放證交工作人員核對,收繳後方可取走;骨灰存放架內,禁止放入煙、酒、打火機等易燃易爆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