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人死了火化後不過就是一把骨灰,如果把遺體捐出去,或許還能爲醫學研究出一份力。”濱海新區大港一對年過六旬的夫婦王西梅和常國良說。在他們看來,百年之後還能幫助到別人,爲社會做貢獻,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是一件幸福的事兒。
日前,在大港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王西梅和常國良在志願捐贈遺體公證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領取到了紅十字會頒發的《志願捐贈遺體紀念證》,成爲大港首對志願捐獻遺體的夫婦。
王西梅今年60歲,丈夫常國良63歲,夫婦倆住在大港海濱街安泰社區。在鄰居們的眼中,他們爲人善良,熱心公益事業,是出了名的熱心腸。自退休後,他們就一直爲社區裏的大事小情忙碌着:清整環境衛生、協助治安防範、調解鄰里糾紛、幫扶困難羣衆、爲社區建設出謀劃策……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就總少不了王西梅和常國良的身影。
“人活着就應該多做善事,大夥互相幫忙,多獻愛心,日子纔會越過越好。”王西梅說,前些日子,她從電視裏看到一個病危的小女孩捐獻出眼角膜,幫助了兩位患者重見光明,這讓她很感動,隨即便萌發了捐獻器官和遺體的想法。“剛開始還不知道怎麼跟老伴兒說,怕他不同意,但是沒想到,他一聽說我這個想法,特別支持,還說和我一塊兒捐。閨女知道了我們倆的決定,也表示同意。”王西梅大娘告訴記者,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後,她和老伴兒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了大港紅十字會,瞭解捐獻器官和遺體所需具備的條件和應辦理的手續。然而,由於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原因,王西梅夫婦捐獻器官的條件受限,只能捐贈遺體。“捐遺體也能幫助人,給社會做點事兒,這也算完成我跟老伴兒的心願了。”王西梅說。
大港紅十字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志願者捐獻的遺體將全部用於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近年來,隨着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關於器官捐獻和遺體捐贈的諮詢量正逐步增長。今後,他們將繼續擴大宣傳範圍,讓人們瞭解遺體和器官捐贈,鼓勵更多人蔘與其中。本報記者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