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膾炙人口的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家喻戶曉,長演不衰,歷經一個甲子依然煥發着青春的光輝。而配合這輝煌的,是“她”去年又捧回了一個代表着崇高榮譽的國家級獎項——“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獲獎作品”,並且於“她”今年“60歲”生日的時候重新迴歸舞臺。日前,《天仙配》參加國家文化部組織的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獲獎劇目全國巡演活動正式啓動,並已在湖北首演3場,從五一起,還將陸續前往洛陽、鄭州、上海、深圳等全國多個城市進行巡演,計劃演出100場。
幾十年過去,《天仙配》不僅沒有隨着時光流逝而退色,反而越唱越紅火,董永七仙女一茬茬,如今,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再度推出青春版《天仙配》與觀衆見面,而有趣的是,在劇中扮演董永和七仙女的梅院軍和袁媛,臺上是感天動地的神仙眷侶,生活中恰巧又是一對令人羨慕的甜蜜小夫妻。近日,記者走近黃梅伉儷梅院軍和袁媛,聆聽他們細訴與黃梅戲的緣,與《天仙配》的緣。
31歲的“董永”、24歲的“七仙女”,梅院軍和袁媛這對小夫妻能頂起青春版《天仙配》的大梁,靠的是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蔣建國的慧眼識珠:年輕、靚麗、表現不俗。但同時,梅院軍和袁媛在衆人羨慕的眼光中幸運地拿到這副“接力棒”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畢竟,作爲黃梅戲的標籤,因爲第一批創作者們的天賦和才華,《天仙配》實在稱得上盡善盡美。且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因爲“她”的盡善盡美,所以也是一部絕對考驗演員表演和唱功等各方面功底的經典之作,想演好劇中人物,男女演員都需要肯花時間苦下工夫,所以,《天仙配》又是一臺最適合培養和鍛造“角兒”的好戲。
“我們有壓力,但我們也相信自己絕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梅院軍和袁媛稱,雖然前輩是無可超越的,但他們一定能演繹出屬於自己這個時代的“董永”和“七仙女”。
誤打誤撞戀上黃梅與“七仙女”早有淵源
戲曲演員講究眉目傳情,因此若長着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必然佔盡了優勢,而“七仙女”的扮演者袁媛就是這樣一位天生麗質的準90後大眼美女。
今年24歲的袁媛,說起戲來已是頭頭是道,“自小學二年級業餘學黃梅戲算起,跟黃梅戲相伴也有16個年頭了。”說到自己學黃梅戲的緣起,袁媛睜大眼睛,用“經歷傳奇”四個字來概括。“小時候媽媽想送我到省藝校(現爲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學聲樂,可老師覺得我年齡太小了,極力推薦我上業餘黃梅戲培訓班,說教戲也教唱和跳,我媽一聽學的東西挺多,就一口答應了下來。”袁媛說,她誤打誤撞開始學黃梅戲,慢慢地竟然迷上了,其間因課業繁重,媽媽一度讓她別再學了,“我說其他興趣班可以不上,唯獨黃梅戲不能停,我還用壓歲錢交了學費,就這樣媽媽被我感動了,我就一直堅持下來了。”
2002年,袁媛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省藝校黃梅戲首屆大專班,2006年畢業後被選入省黃梅戲劇院小梅花劇團,參加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紅梅贊》、《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夫妻觀燈》、《白蛇傳》、《戲牡丹》、《天女散花》、《紅樓夢》、《霸王別姬》、《徽商胡雪巖》、《風搖二月天》等多部黃梅戲經典劇目和優秀大戲的演出,漸漸成長爲一名非常有潛質的黃梅新秀。
很有意思的是,袁媛與“七仙女”早有淵源,2007年,她參加中央電視臺和安徽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尋找七仙女”全國黃梅戲青年演員電視挑戰賽榮獲金獎;2009年她曾參加國慶60週年大型慶典活動,飾演安徽彩車上的七仙女;2009年她還在舞臺劇《天仙配》中飾演過仙女“二姐”……
天降“黃梅”於斯人也英俊小生找到真我
對比年輕的妻子,梅院軍的從藝經歷則可以用“意想不到”這四個字來形容了。梅院軍雖然來自“戲劇之鄉”——湖北黃梅縣,但出身農家的他起初對於黃梅戲這門藝術卻非常陌生。當時他在鎮上讀初中的時候,倒是很喜歡唱流行歌曲,模仿起劉德華來那是惟妙惟肖。
一次偶然的機會,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到他所在的鎮中學去招生,該劇院的院長無意間跟梅院軍打了個照面,可一轉眼人就不見了。“後來院長做了一件讓我非常意外的事,他竟然帶着我們學校的保安到各個班去找我,找到我後他非常高興,說我的形象很適合唱黃梅戲,極力勸說我去報考他們劇院。”可梅院軍卻一口回絕,“我跟他說,我不喜歡唱戲,堅決不願去。”院長見機便讓他唱首歌聽聽,誰知梅院軍唱完了一首流行歌曲之後,院長卻更加認可他,堅持讓他一定要去劇院考考看。拗不過執着的院長,第二天梅院軍只好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去參加了考試,竟一舉中榜,從此走上了黃梅戲從藝之路。如今回想起當年這件事,梅院軍始終懷着一種感恩的心情,“我是通過慢慢認識、接觸、瞭解,才逐漸愛上黃梅戲的,我非常感謝當初把我帶上這條路的人,是他們幫助我走進了這麼美好神奇的黃梅戲世界,在這裏找到了最真的自我。”
更幸運的事還在後面,當時黃梅縣黃梅戲劇院爲振興當地的黃梅戲發展,特地選送了一批優秀學員來到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培訓學習,而梅院軍就在其中。從縣級劇院來到省級劇院,梅院軍在更高的平臺中如魚得水,他非常珍惜這三年難得的進修機會,勤奮刻苦,邊學邊演,在一出出大戲、好戲中不斷薰陶、歷練,最終以優異的表現得以留在了省黃梅戲劇院。
《羅帕記》的王科舉、《大眼睛期盼》的王春、《紅樓夢》的蔣玉菡、《風搖二月天》的齊明秋、《春香鬧學》的王先生、《夫妻觀燈》的王小六、《白蛇傳》的許仙、《戲牡丹》的呂洞賓、《藍橋會》的魏魁元、《天仙配》的董永……一步一個臺階,梅院軍憑藉自己的天賦、悟性和勤奮、努力逐漸步入省黃梅戲劇院當家小生的行列。
臺上演繹神仙眷侶臺下亦是伉儷情深
2010年8月8日,梅院軍和袁媛舉行了一場盛大婚禮,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而同爲戲曲演員,二人的相識、相知、相愛過程自然離不開黃梅戲。
“我們是2004年底認識的,那時劇院排演《長恨歌》,人手不夠,便從省藝校黃梅戲班借了一些優秀生過來參演,我也在其中。”袁媛說,她和梅院軍在劇中飾演的是兩個小角色,兩人既沒有對手戲,平時也沒說過什麼話。可是到了2005年元旦,梅院軍突然一個電話,約袁媛出來唱歌、喝茶。“當時放假,我和一個同事閒着沒事兒,便想約上一起排戲的這些女孩出來聚聚,其實我那時沒有別的意思,也不是隻約她一個人。”梅院軍說,誰知,最後那幫人全放了鴿子,陰差陽錯地只剩他和袁媛兩人趕去赴約。“我們倆找了個茶館喝茶,聊生活、聊事業、聊愛好,在聊天的過程中,彼此慢慢有了好感。”之後,二人漸漸成了朋友,很快又順理成章地確立了戀愛關係。
每每說到這一段經歷,聰明的袁媛總會眨着眼睛對老公說:“我總覺得這是你的一個‘陰謀’,感覺‘被相親’了。”而梅院軍則會撓撓腦袋,一臉無辜地說:“那次真的只是機緣巧合,只能說是緣分吧。”到底是“陰謀”還是巧合呢?看着他們現在這麼幸福甜蜜的樣子,誰還在乎那麼多呢!
其實對於袁媛來說,因爲長相俊俏、成績優異,畢業後去外地發展的機會也不少,她還曾幸運地被中央軍委辦公廳特選爲外事接待人員呢,可是爲了自己生命中的兩個“最愛”——黃梅戲和“梅哥哥”,袁媛還是毅然放棄了前往北京發展的好機會,留在了安徽,留在了省黃,快快樂樂地當起了“黃梅仙子”來。
默契打造“天上人間”傳統戲劇青春迴歸
其實這回出演青春版《天仙配》,已不是二人首度合作了,但是作爲現實生活中的夫妻去扮演舞臺上的夫妻,這對他們來說還是第一次,兩人表示,夫妻間的默契一定會讓“董永”與“七仙女”的情感表達更加出彩。
“因爲我們兩個彼此瞭解,演出也會更有默契,你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我就會立刻明白和領悟,這樣我們的戲就能很融洽地搭在一起,整個戲演起來就會很舒服。”二人坦承,其實剛開始排練時還是有些不習慣的,可演着演着感覺就來了。“《天仙配》是一個大悲劇,我們在排練過程中都會有些情不自禁,尤其是到最後‘分別’那一段時,她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哭着唱完的,流着眼淚謝幕。”
梅院軍覺得《天仙配》的演出難度非常大,“只要你把《天仙配》演好了,那你所有戲都能拿下來了。”梅院軍說,這個戲難,但難在哪?“首先,董永和七仙女在整齣戲中場場有戲,幾乎下不了臺,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其二,每個人單獨的唱腔就有近20段,而且很多都是大段的唱腔,有大喜大悲,可以說檢驗了一個演員所有唱腔的基本功……”
其實梅院軍並不是第一次演“董永”,他對這個角色的塑造一直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天仙配》屬於傳統戲,但舞臺上的動作、言行舉止卻又不能完全程式化,就拿董永來說,他是個農民,那他就不能像溫文爾雅的小生那樣走路、行動,他必須要有很生活化的步伐,但又不能完全缺失了戲曲舞臺上程式的東西,這個度把握起來就很難。”梅院軍說,什麼是“董永的步伐”、“董永的身段”,標準應該是在創始人王少舫那裏,“王老的董永就很特別,而且他創作出來了一種獨特的步伐,我覺得這個標準是最好的、最經典的,也是被所有人一致認可的。”
本報記者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