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5月4日電(張培堅)近日,一部名爲《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電影異常火爆。這部略帶傷感的影片,描述了70後一代青年的青春和夢想,失落和迷惘。
和電影中描述的那一代青年不同,也和“五四”時期的青年不同,當下,許多中國青年人因揹負太重的壓力而過於“早熟”,以致喪失激情,年紀輕輕即世故老成。
浮躁、焦慮、早衰……諸如此類的標籤不斷加諸中國青年身上。在五四青年節,一起關注青年,關注他們過早失去的浪漫情懷,關注他們於生活重壓下尋求自我實現,關注他們“早熟”表象下依稀殘存的夢想。
再見理想過早缺失的浪漫情懷
中國是一個講求“入世”的國度,也是一個注重資歷和年齡的的國度,世人常以“少年老成”來稱讚年輕人。與之相對,假如一個年輕人到而立之年還一無所成,幾乎就成了家族的恥辱。
家庭和社會賦予當代年輕人太多的期望和責任,與以往不一樣的是,這個時代的競爭更加激烈。
以“80後”爲例,如今大致年齡在24至33歲之間,正是步入職場、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階段,將要完成結婚、生子、買車、買房等人生中的幾件大事,在物價高企、房價飛漲的今天,這些年輕人即便出身小康之家,也會感覺十分吃力。
多數年輕人早早意識到這種生存困境的存在。競爭在大學裏就已經開始:考研、出國留學、入黨、競選學生幹部、爭取名額有限的各項榮譽。
譬如,近日一項調查稱,88.6%的學生認爲加入中國共產黨與個人成纔有着密切關係,他們清楚地懂得走上社會,開始職場生涯,獲得事業發展的成功,自身要具備政治參與能力,入黨在一些學生看來是職場需要,也是政治參與的需要。
過於注重現實,使中國當代青年們過早地放棄青春年少的浪漫情懷——詩歌變得難懂,吉他落滿灰塵,甚至連愛情都開始縈繞着銅臭味。
“壓力山大”在焦慮浮躁中奔忙
中國青年的“早熟”和時代有關。人口流動性變大,城鄉隔閡被打破,工作不再分配,職場競爭激烈……改革開放後的社會轉型和變革,深刻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應時勢,許多“80後”、“90後”不得不放棄諸多浪漫想法,終日爲“朝九晚五”程式化的工作奔忙,爲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所累。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內地上班族在過去一年內所承受的壓力,位列全球第一。習以爲常的加班,生活成本逐年上漲,生活環境不斷惡化,加之同齡人之間的互相攀比,焦慮和浮躁情緒似乎瀰漫在人與人之間每一個角落。職場中的年輕人抱怨在增加,踏實努力的人在減少。爲了支付房貸、償還信用卡,他們需要更高的工資、更高的職位。
青年人羣工作處於爬高狀態,壓力之大不容置疑,成家置業以及維持家庭支出成本的上升也給人帶來無形的壓力。因而,即使正當壯年,健康狀況亦不免受到影響。
統計顯示,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中國每年過勞死亡的人數達60萬人,越來越多的都市白領處於“亞健康”狀態。
此外,對於許多獨自在大城市打拼的“漂一族”,特別是農村出身的年輕人而言,於上述壓力之外,又揹負了“上了大學,不僅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要改變家庭的命運”的自我期許。
擺在他們面前的,是讀書期間的全心投入、孤注一擲;甫一畢業,就要自食其力,甚至要負擔起遠在家鄉的父母的生活。他們在大城市沒有根基,一切都要靠自己奮鬥,道路之艱辛,不言自明。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