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飛往北京前,李昭用手機上網,搜索了10個名字。在28歲的他看來,這裏面有“老師”,也有“前輩”。更重要的是,這些名字都曾上過《中國青年報》。這次,作爲報道對象代表,李昭將和他們一起“回家”。
“很榮幸我也是‘家人’之一。”李昭說。
2012年9月15日一大早,這個滿腔熱血的西安小夥子走上街頭,加入大規模保釣示威遊行。在狂亂的人流中,他看到一些人正在當街攔截、砸毀日系汽車。
“真正的愛國遊行已經結束了。”李昭心裏出現了一個“拐點”。他開始舉着一塊“前方砸車,日系調頭”的紙板站在路邊,幫助駕駛日系汽車的同胞躲避失去理智的人羣。
有人把這一幕拍了下來。當晚,這張照片在微博中被轉發數十萬次。許多媒體通過各種方式聯繫到他,李昭卻選擇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因爲“就是信任”。
當以李昭爲報道主線的冰點特稿《拐點》刊發時,他第一時間就在網上讀了。“踏實!”李昭這樣形容讀完報道的感受。他一早就想好了,不宣傳自己,而要當讀者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讓更多人看到理性的力量,而“中青報果然沒讓我失望”。
報道把這個小夥子變成了名人。他的照片上了新聞聯播,電視臺、網站、報紙紛紛“撲”來。最初,他還樂呵呵地接受採訪,甚至學會了辨別哪家媒體更專業。
但後來,找他的人太多,他開始迴避,看到手機上顯示“外地號碼”,一律不敢接。
“以前,朋友介紹我時會說,這是我哥們兒李昭。”坐在中青報編輯部內,李昭描述着“成名”的感受,“現在,他們會說這是那個攔日系車的李昭。”
他一度很不適應。因爲讓他出名的不是技能、特長或“特別了不起的事”,而是“像過馬路不闖紅燈一樣普通”的行爲。
事實上,他的生活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我爸更信任我了。”他笑着說,“如果這個也算的話。”他認爲報道對他的改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報道能影響更多人。正如這個充滿希望的年輕人早在第一次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的那樣,“下一次,會有更多人加入我”。
媒體和公衆的認同讓他感到欣慰。“從來沒人罵過我,都在肯定我。”他還曾作爲網友代表參加了“陝西省互聯網發展建言獻策”活動。4月26日,站在本報大門口,李昭拉開他時髦的黑色帽衫拉鍊,把參加活動的證件輕輕地拽出來,然後擺了個“勝利”的手勢。
“以‘中國’開頭的報刊,總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他指着中國青年報的標識說,“但真正打開中青報,就感到特別親切。”在他看來,自己和這份報紙一直“情緣未了”,這種感受,比成名重要。
10多年前讀高中時,李昭曾擔任過校團委副書記,還參加過陝西省團代會。早在那時,他就常常組織各班宣傳委員在黑板報上摘抄中青報的文章。許多老記者、好文章的名字,他如今仍能脫口而出。
只是在那個時候,他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爲中青報的報道對象,自己的照片,會登上冰點特稿顯要的位置。
在參觀報史長廊和編輯部時,小夥子一臉興奮:“中青報,這回可見着真的了!”
在報道對象“回家”活動現場,李昭特意揣了一個厚厚的日記本,計劃着寫下見聞和心得。會場內,他逐個“對號入座”。“啊!張揚!第二次握手!”他激動地說,“喬安山!這個名氣大!”他忙着四處張望,全然不記得自己也是個“名人”。
“這一趟來過之後,得嚴格要求自己。”李昭感慨。當他穿過報廊、走過編輯部後,“覺得自己也是中青人了”——在這個“家味兒十足”的地方,他感受到理性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更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力量。
如今,這個小夥子剛辭去幹了6年的汽車銷售工作,因爲“我還年輕,這裏沒有突破的餘地了”。他和朋友正籌劃合開一家小吃店,“搞不好能幹成連鎖的”。
當被問及會不會把報道自己那張報紙貼到小吃店裏時,李昭趕忙擺手。他把報社贈給他的“水晶報”擦了又擦,端正地擺好、拍照,在他心裏,這是一份將要永遠珍藏、紀念的情誼。
離開海運倉2號時,李昭沒有覺得傷感,而是充滿期待:“若干年後,我一定還會回來,再回家看看。”